更多
2007-01-07
32 浏览
古有劉備三顧茅廬才得一見諸葛孔明,想不到大榮華的馬拉糕也得再三拜會才得一嘗,嘿!招牌菜不可不點,先來拖地叉燒。大家都說拖地叉燒肥膩,事實上,叉燒要肥才甘香滋味。不過,這兒的「半肥瘦」叉燒並不像一般燒味店的那樣,脂肪分佈有如雪花肥牛,呈網狀混在肉中間,而是像炆腩仔的腩仔般,厚厚的脂肪跟肉相間,晶瑩剔透。其中一塊,我混著脂肪一起吃,那甘香是一種傳統口味──只有傳統的炮製方法,才會把食材最原始美味的一面,發揮得淋漓盡致。然後是鮮腐竹蟹肉菜羹。很大的一窩,足有八飯碗。菜是切碎了的菠菜,所以遠看整窩飄著細碎的綠,然而,湯仍舊像玻璃般通透,相信原因是那些碎菜是人手切的,而非機器打碎的(機器打碎的難免會打出細碎的粉末,把湯染得渾濁),這是傳統做法細緻的地方,每一個工序也不會讓食客感到若有所失。腐竹很鮮滑,菠菜和蟹肉的味道亦很搭調,清香留齒。接著是麵醬炒油麥菜。油麥菜水份很多,有些廚師拿捏不準確便炒出一窩麵醬湯油麥菜,又或因為怕油麥菜的水份沖淡了麵醬的味道而加重麵醬的份量,味道便變得過鹹。另外,油麥菜味略寡,處理不好會帶澀味。所以,雖然是普通,但卻是有一定難度的菜色。大榮華的處理方法是下生粉(玉米粉)
招牌菜不可不點,先來拖地叉燒。大家都說拖地叉燒肥膩,事實上,叉燒要肥才甘香滋味。不過,這兒的「半肥瘦」叉燒並不像一般燒味店的那樣,脂肪分佈有如雪花肥牛,呈網狀混在肉中間,而是像炆腩仔的腩仔般,厚厚的脂肪跟肉相間,晶瑩剔透。其中一塊,我混著脂肪一起吃,那甘香是一種傳統口味──只有傳統的炮製方法,才會把食材最原始美味的一面,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後是鮮腐竹蟹肉菜羹。很大的一窩,足有八飯碗。菜是切碎了的菠菜,所以遠看整窩飄著細碎的綠,然而,湯仍舊像玻璃般通透,相信原因是那些碎菜是人手切的,而非機器打碎的(機器打碎的難免會打出細碎的粉末,把湯染得渾濁),這是傳統做法細緻的地方,每一個工序也不會讓食客感到若有所失。腐竹很鮮滑,菠菜和蟹肉的味道亦很搭調,清香留齒。
接著是麵醬炒油麥菜。油麥菜水份很多,有些廚師拿捏不準確便炒出一窩麵醬湯油麥菜,又或因為怕油麥菜的水份沖淡了麵醬的味道而加重麵醬的份量,味道便變得過鹹。另外,油麥菜味略寡,處理不好會帶澀味。所以,雖然是普通,但卻是有一定難度的菜色。大榮華的處理方法是下生粉(玉米粉),稍為收一收水份,所以吃到最後水份也不見得多了。另外,他們下了乾葱同炒,加了點香味入菜,平衡了那一點點澀味。雖然不像別家吃到的,跟期望略有出入,但也不失為一道好菜色。
再來頭抽蒜片煎蝦。外觀跟江蘇菜油爆河蝦有點相似,蝦殼像塗了薄薄一層光油般亮澤。雖然看到蝦身的油亮,但整道菜卻不油膩,亦不會剩下一大灘油閣在盤子上(後來請教家母,蝦應該經過走油的程序,所以蝦殼才會變脆,蝦肉爽甜,最重要的是,稍後跟頭抽同煎時可以快炒,不會把醬油燒焦。)頭抽使蝦看起來色澤較深,但絕不會讓人看到一點點醬油的痕跡,份量精準。
從廚房到樓面,大榮華的做法都是依照傳統的。他們的侍應會各自守在某一個範圍,專門為範圍內的客人服務。除了會幫忙分湯斟茶外,連上菜的次序也會照顧到。(相比現今的中式菜館,客人每每要看準時機才可以抓住在逃命的侍應,還胡亂的把菜上齊便算,在大榮華才覺得自己是個客人呢!)像我一直企盼的馬拉糕遲遲不見芳蹤,這才想起傳統酒樓會最後才端上甜的糕點,侍應看到我們還沒有吃完桌上的菜,所以便沒有吩咐上菜。不過,我們實在是有點撐,除了八分一的馬拉糕外,肚子便容不下其他食物了,所以便請侍應上菜。
馬拉糕一底八件,原以為只吃得下一件──怎料,馬拉糕拿起來輕飄飄的。掰開一看,氣孔很大,咬下去,鬆軟無比,像在吃風一樣,完全不會因為是糕點而讓人吃不消。加上那兩層薄的奶皇,使馬拉糕更香滑,是我吃過最好的馬拉糕!
最後,奉上麥米糖水一小碗,不另收費。為這頓除夕晚餐劃上完滿句號。
大榮華大部份菜餚均一收費四十八元,經濟實惠。除了大快朵頤外,還可以看到他們對食物認真、欣賞、尊重的態度,以及對待客人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雖然地點偏遠,還是希望再次惠顧呢!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