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1-04-19
87 浏览
先是從雜誌上得知"圓山"的回歸, 及後再從食友西打的食評中肯定了食物的水準, 於是便定下計劃造訪闊別多年的"圓山台灣料理".在90年代要數台灣料理, 首先聯想到的是位於禮頓道的"欣葉", 之後漢口道出現了"圓山", 立即成為另一個"愛台人仕"的開飯熱點!! 那個時候我們一般都至少八個人以上才會光顧"圓山", 所以它帶給我的回憶除了是美食之外, 還有一眾朋友歡聚時的熱鬧感覺. 可惜於沙士時期間"圓山"悄然結業了, 現在選擇了新的地點再大展拳腳, 實在使一眾支持者不得不期待!!今次再訪"圓山"原來都希望湊夠昔日飯腳, 重溫年少時的歡樂, 但朋友們不是已經移民海外就是回歸祖國發展鴻圖大業, 剩下來的也要兼顧家庭的生活日事, 要輕輕鬆鬆吃一頓飯也真不容易. 最後因為有關於旅遊的事情要諮詢食友HKFOODIE, 於是便相約飯局, 碰巧他也有閱讀過西打的食評, 對"圓山"蠻感興趣, 於是便促成了"圓山"一夜遊.時間選了星期五的晚上, 同行除了兔之外, 原來還相約了對飲食甚有研究的心女, 但因工作關係, 未能趕及赴會, 真是可惜.訂了七點十五分的檯, 早了十五分鐘到達餐廳, 客人還不算多, 被安排坐
在90年代要數台灣料理, 首先聯想到的是位於禮頓道的"欣葉", 之後漢口道出現了"圓山", 立即成為另一個"愛台人仕"的開飯熱點!! 那個時候我們一般都至少八個人以上才會光顧"圓山", 所以它帶給我的回憶除了是美食之外, 還有一眾朋友歡聚時的熱鬧感覺.
可惜於沙士時期間"圓山"悄然結業了, 現在選擇了新的地點再大展拳腳, 實在使一眾支持者不得不期待!!
今次再訪"圓山"原來都希望湊夠昔日飯腳, 重溫年少時的歡樂, 但朋友們不是已經移民海外就是回歸祖國發展鴻圖大業, 剩下來的也要兼顧家庭的生活日事, 要輕輕鬆鬆吃一頓飯也真不容易.
最後因為有關於旅遊的事情要諮詢食友HKFOODIE, 於是便相約飯局, 碰巧他也有閱讀過西打的食評, 對"圓山"蠻感興趣, 於是便促成了"圓山"一夜遊.
時間選了星期五的晚上, 同行除了兔之外, 原來還相約了對飲食甚有研究的心女, 但因工作關係, 未能趕及赴會, 真是可惜.
訂了七點十五分的檯, 早了十五分鐘到達餐廳, 客人還不算多, 被安排坐最裡面的位置, 太好了, 可以更方便拍攝室內環境. 把握人流還不多的機會, 趕忙拍了兩, 三張照片, 果然二十分鍾後, 已經是座無虛席了. 餐廳環境不算十分寬闊, 但還有另一層專營VIP房間的樓層, 所以用餐空間實際是蠻大的. 用色設計跟漢口道年代差不多, 是偏向大路的香港式酒樓裝修, 沒甚麼驚喜可言. 而且樓底不高, 當坐滿客人時, 其"熱鬧"程度真的十分墟撼!!
點好菜後, 三個人一邊了解旅遊資訊, 一邊品嚐檯上的歡迎小吃涼拌青瓜, 噢, 味道還真不錯, 清甜爽口的感覺正好喚醒沉睡了半天的味蕾.
經理推介的滷肉緊接其後, 肥瘦相間的外型已經十分討人喜愛, 餐廳精心餚製的醬汁十分惹味, 把肉香大大推上另一個層次; 兔和HKFOODIE稍嫌燜煮時間未夠, 脂肪部份未能達到入口溶化的境界, 果然對有水準的食物會有更嚴格的要求.
耳絲是切絲的豬耳朵混和京蔥絲, 再用麻油調味的一道冷菜, 口感和味道俱佳, 清爽感覺正好中和一下剛剛吃過麻油雞濃郁的咸味;
鹽水鴨肉質彈牙, 但味道稍嫌單調, 真是名副其實的祇有咸, 不是我們喜歡的類型.
之後是蒜蓉炒皇帝菜苗, 味似蓎蒿的皇帝菜好爽甜, 經蒜蓉炒香後, 更加把屬於綠色植物的鮮甜度來了個三級跳提升!!
肉燥飯選用相同的肉燥, 味道當然不會差那裡去, 但正如西打食評中也有提及到同一個問題, 這裡的米不是選用台灣的篷萊米, 口感當然是大打折扣了, 但有味道甚佳的滷汁和著白飯同吃, 還是能吃得十分滿意.
點品選了兔的至愛極品流沙包, 還在流動不息的蛋黃醬配合厚薄適中的外皮, 兔吃得點頭微笑; 用美味的甜點作為是夜圓山遊的終結, 大家都沒有遺憾.
是夜能夠和見識廣博的HKFOODIE吃飯, 著實得益不少, 一向對飲食粗枝大葉的我, 驚覺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會繼續努力, 留意食物每一個細節, 期望能寫出更有參考價值的食評.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