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8-04-29
1912 瀏覽
聽友人說荃灣的拉麵台風頗有名氣,時有人龍,但我平日甚少機會來荃灣,一直緣慳一面。今天坐了快將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來到荃灣,就只為吃這碗約定好的拉麵。週日的晚上約6:15分左右來到,店外已經大概有6個人在排隊,本來打算提早一點到達以避開人龍,但未如所願。等候期間,店員出來向外面排隊的客人們派發點菜紙,並提早幫客人落單。期間,觀察到一段小插曲:排在我正前面的是一對已屆花甲之年、滿頭銀絲的老夫婦,覺得甚有趣,一來,年青人排長龍只為吃餐好的似乎是年長人士眼中的「廢青」文化;二來,平常在香港的拉麵店光顧的客人,十居其九都是較年青的,甚少留意到有老人家光顧。今天讓我遇到一對專程來排隊吃拉麵的老夫婦,着實有趣。本以為兩位老人家定必是拉麵「粉絲」,誰知店員為他們落單時,婆婆問店員什麼是拉麵。這位女店員當時心裏定必打了個突,很少遇到拉麵店的客人不知道拉麵是什麼吧?不過面對婆婆一連串的問題,店員亦非常耐心地逐一回答,值得一讚。店員跟老夫婦擾攘一番後,就輪到我落單了。店內主打四款拉麵,以及每日限定30碗的沾麵。跟主流拉麵店不一樣的,是它完全不賣其他小食。始終對一間拉麵店來說,有多豐富的餐單也不及主角拉麵的質素
週日的晚上約6:15分左右來到,店外已經大概有6個人在排隊,本來打算提早一點到達以避開人龍,但未如所願。
等候期間,店員出來向外面排隊的客人們派發點菜紙,並提早幫客人落單。期間,觀察到一段小插曲:排在我正前面的是一對已屆花甲之年、滿頭銀絲的老夫婦,覺得甚有趣,一來,年青人排長龍只為吃餐好的似乎是年長人士眼中的「廢青」文化;二來,平常在香港的拉麵店光顧的客人,十居其九都是較年青的,甚少留意到有老人家光顧。今天讓我遇到一對專程來排隊吃拉麵的老夫婦,着實有趣。本以為兩位老人家定必是拉麵「粉絲」,誰知店員為他們落單時,婆婆問店員什麼是拉麵。這位女店員當時心裏定必打了個突,很少遇到拉麵店的客人不知道拉麵是什麼吧?不過面對婆婆一連串的問題,店員亦非常耐心地逐一回答,值得一讚。
廚房內有兩位師傅在工作,看他們都很熟手,頗有效率,跟最近在某間尖沙咀拉麵名店的經驗有明顯出入,當時廚房有大概7-8個師傅,客人也不算特別多,但居然用了起碼半小時以上才上麵,加上排隊的時間,差點就害我上班遲到。
很喜歡麵條的咬感,有嚼勁,軟硬適中又彈牙,絕對是高於平均的水準。
份量方面,店方沒有吝嗇,加上麵條的硬度,絕對夠飽肚,建議如非大胃人士則不需要加底了,對於食量較小的女士們要吃光整碗麵則可能勉強一點。
拉麵一碗約80-90元,不收加一,質素屬於高上水平,份量更加毫不吝嗇,所以這個價錢算是十分合理。
進餐完畢,有點飽肚,決定多待一會兒消化一下,藉這個空檔觀察一下其他食客。正如文章開頭所說,店內都是年青人、情侶居多,亦有單人的食客。眼見我右手邊的一對情侶,男的全程打機,女的則是拿着手機不停地錄着語音信息,兩人毫無交流。相映成趣的是,排在我前面的老夫婦正好坐在我左邊相隔一個座位的位置,雖然比我早入座,但只吃到一半,看到他俩邊吃邊聊天,彷彿第一次接觸拉麵,研究這、討論那的喋喋不休,老伯伯的問題不禁讓我會心微笑,老婆婆的答案又使我忍俊不禁。你夾給我一塊叉燒、我喝你一口湯,即使年事已高,仍然一起迎接「拉麵」這個新事物的挑戰。聯想起自己,每天營營役役,跟另一半聚少離多,各有各忙,大家下班時間不一,平日要見面本已難過登天,連週末的約會都被各種原因推托。當被拒絕太多次以後,就連提起勁來計劃約會的動力也失去了,情侶間的約會本該是適性隨心的事情,卻不知從何時起變成舉步維艱。漸漸地獨處已成為習慣,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吃拉麵。吃飯已變成一件無關重要的事情。有時另一半問起,為何你每次吃飯總是匆匆忙忙、狼吞虎嚥的,其實,如果你能抽多一點時間陪我吃飯,吃飯時彼此能多互動、交流,也許就是最好的靈丹妙藥。
離開熱鬧的小店,默默告別這對老夫婦,踏出店外,又要一個人坐漫長的車程回家。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