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4-06-23
3735 浏览
食友攪手來個午餐飯聚, 選在翠亨邨這舊名食府午飯, 主角是廣式燒味巨星 - 叉燒。從前的叉燒用上瘦中有肥的脢頭肩用, 用上醬油, 麥芽糖, 五香粉, 花紅粉等香料醃過, 然後以叉子邊塗邊燒。用叉子一排排的叉著來燒, 就此而稱上叉燒。當然用上叉子一條條而燒, 火候控制與塗醬均勻程度自可把握更好。可是為配合成本效益, 現在的叉燒都是以掛爐批次性的吊燒。可是現在又再走進食才一體化/國際化的年代, 餐廳對叉燒作物層出不窮, 有不同的用料, 也有不同的配搭做法。就以這個翠亨邨的這個懷舊"我愛叉燒"系列, 推介的就是這個"皇牌叉燒鴛鴦拼"。用上傳統廣東式的叉燒拼上日本豚肉叉燒。傳統廣東叉燒用上的是直切條的方法, 橫紋的叉燒展現出肥瘦分明的層次。入口叉燒有嚼勁, 肥肉有晶瑩彈性, 瘦肉不嚡而有燒烤香味, 外層略脆而有焦香, 整體表現不錯。而日本豚肉叉燒用上的是角切做法, 肥肉比例明顯更多, 入口質感更嫩滑。不過角切做法, 入口的飽滿感更重, 而且油份較高, 所以膩口感略重。兩者比較, 我還是喜愛廣東的。在吃啖啖肉叉燒之際, 餐廳迅速為我們一人一客的遞上兩個懷舊點心。一個鵪鶉蛋燒賣, 上層鵪鶉蛋被薄薄
傳統廣東叉燒用上的是直切條的方法, 橫紋的叉燒展現出肥瘦分明的層次。入口叉燒有嚼勁, 肥肉有晶瑩彈性, 瘦肉不嚡而有燒烤香味, 外層略脆而有焦香, 整體表現不錯。而日本豚肉叉燒用上的是角切做法, 肥肉比例明顯更多, 入口質感更嫩滑。不過角切做法, 入口的飽滿感更重, 而且油份較高, 所以膩口感略重。兩者比較, 我還是喜愛廣東的。
而另一個則是將原來的肉丸底蓋上一塊豬潤。豬潤件頭夠厚, 入口飽滿而膩, 口中有點糯口而帶粉質感覺。鮮味不錯, 明顯比鵪鶉蛋效果好很多。
叉燒與上述廣東叉燒一樣, 所以也不太多提。但光是豬油與頭抽加進飯粒本身就是一種誘惑, 看粒粒晶瑩的飯粒在碗中閃閃, 一口油膩但香味無比, 相信能與之分庭抗禮的就只有鵝油吧! 縱然鹹蛋於我來說是有點太鹹, 但加少許於飯中一口入胃也是無限的爽極!
整體來說, 個人還是較喜愛傳統一點的叉燒菜式, 無論質感或味道都是發揮得最好的。不過如想慢嚼閒聊的話, 相信還是三兩個三兩個菜點會比較好一點, 因餐廳上菜速度可以快到不能想像。附上餐廳這個叉燒菜式的餐牌以供參考。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