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1-10-09
52 瀏覽
人說新店不比舊店佳,不過凡事總有變數,以港島中西區兩間蓮香為例,若論食物水準的層面,個人較喜歡位處西環的蓮香居多一點,「硬件」上屬於較新的環境及器具設施,其實廚房及員工班底,很多也是從老舖而來。遇上重陽假期的午市,旺場是必然之事,獨個於十二時前來,要等近三十分鐘才找到位子;二話不說來一個焗盅搭上陳年普洱,正是「水滾茶靚」的表演。這午餐的出現也有其因由,正值踏入重陽秋祭,秋風初現的時侯,亦是芋頭及鴨鵝的當造期,借助於開飯網的搜索之下,知悉這裡有芋頭炆鴨供應,當看見燒臘櫃檯出現一個個的砵仔之時,總算不會枉來。約四十元一個砵仔芋頭鴨,伴上一碟飯底,即是「未進食,先興奮」。等待期間剛見到馬拉榚供應,立時也點了一件,離出爐時間不算太久,來得熱燙之餘,鬆軟程度亦如海棉一般,內裡佈滿一個個的氣孔;除了蛋香之外,亦有老式片糖才能帶出來的甜味,於舊式茶樓嚐到的古法馬拉榚,水準確是勝人一籌。再談這個鋪得滿滿的砵仔鴨,說句實話,用料只是賣剩的燒鴨,能夠物盡其用固然值得嘉許,可惜肉質上稍為過老,亦欠缺了應有的羶香,不禁來得失望。總算砵內那個油香汁不能不讚,其濃香味道用能送飯,亦能吃過一碟清光;上面的芋頭也呈鬆
再談這個鋪得滿滿的砵仔鴨,說句實話,用料只是賣剩的燒鴨,能夠物盡其用固然值得嘉許,可惜肉質上稍為過老,亦欠缺了應有的羶香,不禁來得失望。
傳統的灌湯餃是沒有用湯浸著的,現今吃到的多是「湯浸餃」,很多不懂因由的點心師傅,都會推說用上湯浸著的是「改良」出品,於來說則肯定本末倒置。總於給我在這裡遇到,如不點上總對不起自己。
始終胃納有限,仍有多款點心沒有嚐到,看來好趁家人來此辦海味時,好帶他們再前來一躺。
陵之微調:A-
分別用餐於 二零一一年十月五日下午 及 二零一一年十月八日早上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