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3-02-16
867 浏览
近月來不斷傳出有數十年歷史的食店結業的消息,就連位於半山、一九六四年開業,至今經營了近半世紀的莎厘娜餐廳,也要在今年二月尾結業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菜在香港頗為流行,做俄式西餐的莎厘娜,當時便跟「車厘哥夫」等齊名,雖然現時大家知道的車厘哥夫,已經是一家餅店。而幾十年來,莎厘娜是附近香港大學和附近幾家名校學生的飯堂,現在香港社會上不少精英中的精英,學生時代也曾是其座上客。聽到莎厘娜餐廳要結業的消息,當下竟然生起「很想去一次」的念頭;不是很多年前我讀港大的時候,已經幾乎沒有人要如此煞有介事地要去那兒吃飯,況且當年還是苦學生一名,哪像幾十年前的天子門生們可以常常出入如此「高級」的餐廳?但畢竟這也是幾代港大人的所謂集體回憶,好歹也應該去見識一下嘛。於是,當晚就決定訂位去莎厘娜餐廳為家人慶生-那是一個月之後的事。當晚來到莎厘娜,帶著期待推開那道充滿神秘色彩的木門,方見原來地方很小,只可坐約三十人。木色牆身、紅白格子桌布、穿西裝的侍應,自然就散發出一種優雅的氣質。牆上掛滿各大組織來聚餐後贈送予餐廳的牌匾,不用出聲都知道餐廳如何厲害的了。牆上又掛着港大校長徐立之給餐廳的感謝狀,可見「莎厘娜」三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菜在香港頗為流行,做俄式西餐的莎厘娜,當時便跟「車厘哥夫」等齊名,雖然現時大家知道的車厘哥夫,已經是一家餅店。
而幾十年來,莎厘娜是附近香港大學和附近幾家名校學生的飯堂,現在香港社會上不少精英中的精英,學生時代也曾是其座上客。
聽到莎厘娜餐廳要結業的消息,當下竟然生起「很想去一次」的念頭;不是很多年前我讀港大的時候,已經幾乎沒有人要如此煞有介事地要去那兒吃飯,況且當年還是苦學生一名,哪像幾十年前的天子門生們可以常常出入如此「高級」的餐廳?但畢竟這也是幾代港大人的所謂集體回憶,好歹也應該去見識一下嘛。
於是,當晚就決定訂位去莎厘娜餐廳為家人慶生-那是一個月之後的事。
餐茶還是只有港式的選擇,畢竟這裡是香港啊。
其實,我們和莎厘娜的緣分還沒有完。她的名菜,還有一樣,叫德國豬手。幾乎每檯都會叫一隻來吃。由於在生日飯上,弟弟堅持要吃豬扒而不是豬手,家母只得望著鄰桌吃豬手吃得很滋味的女生恨得牙癢癢(事實上那隻豬手很巨型!)。於是,她決定要買一隻團年飯的時候吃。
莎厘娜的豬手是烚而不是燒的,因此外皮沒有很香脆,卻充滿骨膠原,黏軟而不膩;肉質鹹香而多汁,伴爽脆酸椰菜吃已經很美味,個人覺得再加燒汁就好像太油膩了。
為文之時,到二月底的訂位恐怕已都滿了,有心想去吃的,也儘管打去問問,不然不知到何年何月才能與莎厘娜女王再會...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