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廳位於27樓,壽司吧枱位置靠向軒尼詩道方向,沒有什麼景觀;反而另外一角的餐枱座位區,就有無敵跑馬地馬場景。究竟坐壽司吧枱欣賞師傅手藝,抑或座位區欣賞馬場夜景?魚與熊掌,原來兩者真的不可兼得。始終覺得食日本料理,在有得揀嘅情況下,壽司吧枱是首選。

雖然可以散點壽司刺身,但大多數客人都會選擇 omakase menu,抵食啲嘛!在香港最頂級的鮨店(有米芝蓮星星加冕嗰啲),omakase menu 秉承日本高級鮨店的做法,只包括刺身及壽司;但香港的其他高級鮨店所設計的 omakase menu 則同時包括和食。日本人看來可能不夠專業,但只要壽司、刺身、和食同樣烹調了得,那又何妨?而且更適合香港人饞嘴的特性。【鮨吟】也不例外,共有《雲》、《翔》、《吟》三個選擇。《雲》全部是壽司,《翔》有刺身、壽司、和食,《吟》比《翔》再多一款和食;無論是哪一款,都會採用時令食材並且定期轉換餐單,光顧那一夜,《吟》就多了一道汁煮喜之次,必須要二人分享一條。總覺得在香港食喜之次,好貴、唔係太抵食(即使在北海道已經非常貴,何況喺香港?),也擔心質素難以保證;最終揀了《雲》及《翔》。

3
Omakase 最好的地方就係師傅一定問清楚有什麼不鍾意食、或者特別喜歡什麼類型的食材。由於是第一次光顧,師傅起初的態度也有點冷淡,一面食、打開話匣子後,也越來越多話題。原來幾位師傅是兄弟班,之前在「Cubus」及「Zing!」的其他鮨店工作,一年多前自立門戶【鮨吟】,估唔到竟然開舗在前東家的樓上。
第一道前菜是香炸鱈魚薄脆片。非常薄身、夠鬆脆,又有淡淡魚鮮味、略帶鹹香,的確是一道上佳的餐前小吃。上次在【滝壽司】也曾經食過,但我們倆口子只各吃了一小片,其餘全部走進我家鬈毛公主的肚子中,今次才有機會認真品嚐,原來真的非常好味道!

第二道前菜是小白蝦。師傅在上面加了一些山葵蓉及少許醬油;小白蝦鮮甜、軟腍,但始終味道偏淡,這種最簡單的食法最適合不過。

師傅放了一塊黑色石板在面前,上面放了一小塊粉紅色岩鹽板及一小片青檸,正在猶豫究竟有什麼用途?原來是配合接着而來的刺身。


首先是貝類/甲殼類刺身,包括帆立貝、九州花竹蝦、日本響螺、醋漬大根赤身卷、汁煮海螺(熟);有齊貝殼類、蝦及魚三種不同口感及濃淡味道的刺身,明顯經過細心鋪排及挑選。師傅榨出青檸汁在岩鹽板上:「食刺身嘅時候可以蘸一些檸汁岩鹽,代替醬油。味道清新一點!」

先食帆立貝,非常鮮甜,質感軟腍中帶爽口及一點煙韌,有別於其他鮨店偏軟身的急凍貨色,味道直逼新鮮貨。原來所採用的是冰鮮貨源,難怪肉質得以保留,但蘸了岩鹽之後,反而覺得檸汁味太重,蓋過了帆立貝的鮮甜;決定之後的刺身不蘸檸汁岩鹽,又或者用回傳統食法,只蘸少許醬油。

夾起一片日本響螺,當然非常清甜,質感是熟悉的響螺口感,爽口、彈牙。只可惜兩片都是相同部位的響螺肉身,如果其中一片是脆口的耳仔位,就更加完美了。花竹蝦可以說是海蝦中的極品,其他如甜蝦、牡丹蝦等等找不到這種爽脆綿密的肉質。有別於簡單的刺身,【鮨吟】採用了較繁複的處理方法。先用熱水將九州產花竹蝦的表面略為燙熟,呈現漂亮的淺橙紅及白色相間,之後略為冷凍;上菜時候再切成兩段,清楚看到蝦其實依然是生的。蝦肉外表實脆,咬落又非常綿密、爽脆,味道更是十足鮮味。


汁煮海螺望落去似是普通的本地東風螺,但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味道及質感。有別於白灼東風螺那種實、硬身及味淡,日式汁煮長時間煲煮東風螺直至軟身,再用醬汁浸泡一晚,螺肉盡吸醬汁,提升了本來淡味的特性。螺肉也變得非常軟身、彈牙,質感竟然有一點似汁煮鮑魚,這種炮製方法比起港式白灼或者辣酒煮更優勝。


醋漬大根赤身卷可以說是鐵火卷的變奏版,棄紫菜而採用醋漬薄蘿蔔片;刀工非常幼細,蘿蔔片薄如蟬翼,看得見內裏的紅黃兩色花瓣及綠色紫蘇葉,再加上鮮紅色的赤身(吞拿魚),講賣相已經一絶。整粒鯨吞入口,白蘿蔔片微酸而爽脆、紫蘇葉清香,兩者十分平衡,配合赤身的軟糯,層次感非常豐富;反而花瓣的清香及質感並不明顯,觀賞用途大於實際作用。


食完貝殼類刺身,《翔》就奉上魚類刺身,當然不會是普通的生切魚片這樣簡單,三款刺身都有一些獨特處理方法。

縞鰺(しまあじ),即一般大眾稱謂的深海池魚。師傅將一片薄切縞鰺捲起,中間夾了芽葱及縞鰺魚肝;魚肉結實、爽身、帶少少油脂,加上芽葱的天然草腥及魚肝的濃味,點小小醬油就已經非常美味。

金目鯛。利用火炙燒香魚皮是處理金目鯛刺身相當普遍的方法。魚皮微微香脆、魚肉表面又被燒熟,咀嚼下去的口感十分豐富;既有因受熱而被迫出的魚油香味,肉質也緊緻鮮甜。

剝皮魚配魚肝。師傅將剝皮魚切薄片,淋上少許醬油,再拌入新鮮剝皮魚肝醬及芽葱碎,然後放在碟中間的小窩內。夾起一片剝皮魚、捲起一點魚肝醬,就好似縞鰺魚捲一樣放入口中。剝皮魚肉質表面滑溜,咀嚼下來卻又有一點點煙韌;雖然十分新鮮,但剝皮魚魚味較為清淡,師傅因此十分巧妙地利用剝皮魚肝提升鮮味。三款刺身中最好味及有特色。

鮮紅欲滴的梅酒小蕃茄表面看來與普通小蕃茄沒有分別,其實已經去皮,目的就是為了吸收梅酒。放入口中輕輕一咬,蕃茄已經被梅酒浸得非常軟身,加上沒有蕃茄皮的渣滓,不用怎麼咀嚼,整顆蕃茄已經化成汁液在口腔四濺。首先嚐到淡淡的梅酒香、酒精並不濃烈嗆喉;接着而來的是番茄的清甜水份,清除了味蕾殘餘的魚味,以迎接下一道菜式。非常特別!比一般車厘茄好吃!
原隻連殼的北海道紫海膽,加入了一些吞拿魚腩蓉及三文魚籽,填補了殼底五片海膽之間的空白位置;顏色搶眼,有點北海道三色丼的風味,食法也有點相近。


伴隨海膽旁邊有五片紫菜,搯起一片紫海膽、少許吞拿魚腩蓉及三文魚籽,自制一條細手卷。一口咬落去、鬆脆程度出乎意料之外,真的聽見「嗦嗦」聲。紫海膽毋庸置疑是新鮮貨,鮮味、但始終先天性不夠味濃,被其餘兩色掩蓋;之後單獨搯起一片紫海膽試味,同樣不夠味濃,有點失望。稍後時間,看見隔鄰的四個客人食同一道菜式,卻換成味濃的馬糞海膽,有點妒忌。伴隨新鮮海膽的有一串醋漬白蘿蔔卷,食完海膽之後用來重新喚醒味蕾的最佳選擇。


《翔》的下一道刺身日本真牡蠣,表面加了一些啫喱狀醋汁及少許蘿蔔蓉。將醋煮成啫喱很有意思,既有一點分子料理的風味,也方便為生蠔調味,勝於單調的幾滴檸檬汁。生蠔乃老婆的至愛美食,當然要讓給她。「少少酸吊吓味,唔錯!充滿蠔味、海水味唔係太濃、夠 creamy ⋯⋯ 再大隻啲就完美!」單單幾句說話已經知道這隻日本真牡蠣是如何美味;老婆話唔夠大隻,皆因始終念念不忘幾年前在青森縣八戶市漁市場的那一隻超大岩蠔。



師傳遞上一件用紫菜及紫蘇葉包裹著的大呑拿魚腩(おトロ)給筆者,並笑說:「見你們有倆人,特別切件厚一點的,可以分甘同味!」

這件超厚切大呑拿魚腩(おトロ),比普通厚切刺身還要厚一倍,師傅又將筋膜徹底去除,睇落去就好似一件粉紅色帶白色雪花紋的雲石。表面泛起魚油光澤,實在太吸引了!馬上大啖咬下去。那種感覺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紫菜非常鬆脆,おトロ油香泛濫、充溢口腔、入口即溶,紫蘇葉的獨特香味又中和了油膩;更叫人興奮的就是好像咬著一件おトロ三文治,奢華得實在有點過分!一個人食一件太膩,和老婆共享則有點意猶未盡、非常回味,這種感覺就是最好的。

《雲》的第一輪壽司有剝皮魚、縞鰺、金目鯛及新鮮北海道產北寄貝。新鮮北寄貝在香港較為罕見,味道絕對比灼熟後變成紅白兩色的熟北寄貝鮮甜,也保留了貝類爽口彈牙的質感。剝皮魚壽司掃上少許醬油後,添上剝皮魚肝、黑色七味粉及柚子皮蓉調味,意念與剝皮魚刺身配魚肝相同,利用味濃的魚肝提升味淡的剝皮魚;額外加配的柚子皮蓉及黑色七味粉,增多了一重清新的柚子香味及一抹似有若無的辛香,很特別。

縞鰺配縞鰺魚肝及葱花,意念與縞鰺 · 肝刺身卷相同。好食。

輪到熟和食登場,第一道是煎鱈魚白子。相信鍾意食日本菜的人都知道,白子即是雄性魚類的精囊,之前見過生的鱈魚白子壽司,卻不夠膽吃(很奇怪,筆者夫婦二人卻對海膽毫無懼色、非常愛吃?!),始終望落去太過明顯似內臟器官。煎香的鱈魚白子就不同了,沾了少少粉漿之後、表面煎得微微金黃,加上白子味道非常濃郁,侍應送上來時已經香氣撲鼻。夾起一堆白子送入口中,雖然不是那種入口即溶,但卻甘香豐腴、有如膏脂,味道絕不下於海膽刺身;而且非常新鮮,完全沒有魚腥味。反而海膽稍為加熱之後,就很容易完全溶化或者失去原有的獨特鮮味。估唔到白子是可以這樣好吃的!


金鯛(即馬頭魚)配番茄蔬菜蓉、炸魚鳞、豆、番薯、醋漬洋蔥。相比之下這一道菜就稍為遜色了,各種食材之間沒有互相呼應,只是很隨意地擺放在碟中,感覺就好像五個獨立個體、欠缺精緻。講味道,那一小塊煎魚就好像是西餐,雖然魚肉相當鮮甜,但筆者夫婦一向對於西餐烹調的煎魚沒有太大好感,認為味道不過而已。


反而炸魚鳞卻出乎意料地香脆、略帶鹹香,更加從來沒有想過魚鳞也可以入饌,真的很有創意,莫非意念來自炸魚皮?番薯夠甜膩軟糯、最後才食的醋漬洋蔥又可提振味蕾,其實每一款食材都處理得相當適宜,就是欠缺了整體。

《雲》及《翔》的各道菜式梅花間竹送上,一面食老婆已經竊竊私語,見到《翔》的第三道和食煎帆立貝,終於忍不住問師傅:「點解《雲》及《翔》只相差 $200,《翔》多嘢食咁多?《雲》好似唔係好抵?凈係得壽司。」師傅笑笑口:「之前都問清楚妳架啦!其實,這類近兩三年香港開始流行的 omakase menu,通常價錢最貴的那款最抵食,而且只是貴少少,除非有啲菜式並不喜歡。不過話說回來,有些客人只喜歡食壽司,不想食其他和食、刺身。」

大大隻煎帆立貝放在一個尺寸不符合比例的殻內,已經有點奇怪;更奇怪的這個迷你帶子殻居然是橙色的!原來帶子殻來自九州熊本縣最大的天草市漁市場,採用天然海水養殖,甚至有紅、紫、綠等等不同顏色的外殼。【鮨吟】正在與那邊的供應商溝通,準備引入當地的特色海產,現階段就先利用七色帶子殻推介一下;至於面前這一道和食就用了之前刺身的大號冰鮮貨,並不是天草產七色帶子。

帆立貝煎香至七成熟,之後在表面加上少許芝士洋蔥醬汁、再放上一小片海膽及少許煙肉碎,然後用火槍將其炙香。前文已經講過,海膽只要受熱之後,味道就會淡化流失,所以有與冇根本沒有分別,若果作為提升賣相的用途則無可厚非。帆立貝的主要調味都是來自鹽、黑胡椒、酒,配上芝士醬汁及煙肉碎,烹調方法雖然簡單,卻非常美味!先旨聲明,筆者極愛吃帆立貝,只要新鮮、清甜、肉質軟腍中帶爽口,就會非常滿意了。


食完這麼多刺身及熟和食,輪到蔬菜清一清味蕾。一碟三款不同顏色、不同味道:冰菜、溫室蕃茄及富有柿(欠照片)。同時奉上一碟佐口小吃小白蝦唐揚,與第一道前菜小白蝦刺身不盡相同,這道小白蝦連頭連殻油炸;由於蝦身細隻、殻薄,十分香口,連殻食都毫無難度,但咀嚼下來又可以食到殼內的少許軟腍蝦肉,比起更細隻的櫻花蝦好吃。雖然小白蝦唐揚的味道不算十分突出,但勝在新鮮即炸,作為香口惹味小吃確實不錯。

《雲》的第二輪壽司包括炙銀鱈、炙赤鯥、炙右口魚邊、縞海老、寒鰤、海膽、中トロ、炙トロ根膜。每一件壽司都有獨特的處理手法,或是火炙、或是調味,都提升了壽司的味道;壽司由淡口至濃味,鋪排得相當有心思。《翔》的壽司為赤貝、縞海老、寒鰤、中トロ、海膽,其中一件換成赤貝因為筆者喜歡吃,特別要求師傅做的。






縞海老。掃上醬油後,再添加縞海老籽及柚子皮蓉提味,食落口有種清新的柚子香味,很特別,但個人口味還是比較喜歡只用傳統的醬油。縞海老在香港的鮨店比較少見,講鮮甜及不上甜蝦、肉質爽脆綿密比不上牡丹海老及花竹蝦,但蝦味同樣濃厚、兼且同時具備甜蝦及牡丹海老的特點,加上縞海老籽的鹹鮮 ⋯⋯ 好食。

寒鰤,即是大條的油甘魚,師傅所採用的估計是魚腹部份,魚油非常豐富,配上辣蘿蔔蓉中和濃郁得有點過分的魚脂味是非常聰明的處理方法。

炙トロ筋膜。之前提過那件おトロ紫菜三文治完全沒有筋膜,原來師傅一點也沒有浪費。其實筋膜正是鮪魚腩最肥美的部份,兩邊皆充滿脂肪,只不過多了一層筋膜分隔。經過火炙之後,筋膜受熱變軟,兩邊的魚脂也受熱溶解、香味四溢;比一般的火炙大トロ好吃很多。

其間加插一客佐口小吃紫菜沙甸魚苗唐揚。非常香脆,但味道及口感與第一道前菜香炸鱈魚薄脆片差不多,只不過多了一重紫菜的香味,沒有驚喜。

茶壼魚鮮清湯呈淡黃色,清澈無渣;材料有魚肉、大蜆、蝦粒。湯底有淡淡魚鮮味,但偏鹹,而且魚味不夠濃。其實,看見這樣清澈的湯底已經估計不會有濃郁魚味;雖然清湯賣相佳,但總及不上濃稠、呈奶白色的魚湯好味。


最後來一個トロ蓉手卷,鮪魚腩、蔥花、醋漬蘿蔔席前即刴,咬落口特别黏糯,充滿魚肉膠質;加上微酸兼爽脆的醋蘿蔔混合其中,提升口感,即使肚子已經很飽,也忍不住要全部鯨吞。


咖啡酒配玉子。玉子當然是預先準備,但不是普通蛋捲;師傅將蝦膠或魚肉膠混入蛋漿,然後再煎香或焗制成形,所以玉子四周呈啡色,好像蛋糕一樣,筆者會形容為蝦膠玉子蛋糕。睇外觀質感不夠綿密,食一啖玉子,果然蝦味不明顯、口感與普通玉子分別不大,比預期中水準差了一點。

是日甜品有兩款選擇,各要一客,分別為朱古力綠茶奶凍及曲奇味 (cookie 'n' cream) 雪糕。日本料理店很少會用曲奇味雪糕,通常都是綠茶、豆腐、柚子等等和風味道較重的雪糕,這個曲奇味雪糕也只是一般而已。朱古力綠茶奶凍是餐廳自家製作、保證新鮮、而且味道獨家,有日本風情之外,也實在比曲奇味雪糕好吃很多。


水果是日本溫室蜜瓜及日本產草莓,怎麼可能會唔好食?草莓甜度相當高、爽口多汁。溫室蜜瓜更加是甜到膩,接近入口即溶、充滿水份。

今日只是星期二,餐廳一樣滿座,肯花錢食貴價日本菜的香港人真的不少。但這一頓晚飯真的非常滿足,各道菜式無論刺身、壽司、和食皆非常出色,兼且又可欣賞到師傅的手藝;很期待下一次再度光顧會有另一番新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