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06-08-24
15 浏览
不是甚麼連鎖式的崇拜,只不過這間北京樓是我唯一自小光顧而又未關門大吉的茶樓。看著它的蛻變,實在覺得唏噓:由紅彤彤、長廊廂房、大宅門式的設計,到今日淡黃、木色、開揚的設計;昔日與北京酒家的差異只是一個字和大小之差,至今日兩者不但用餐、服務,以致氣派都迥異,不知是前者過於前衛,抑或後者停滯不前。在我而言,不喜歡現在北京樓的格局;四個字- 格格不入的「拘謹焗促」。吃的,仍是多年來一直支持的蔥油餅、叉子燒餅、雞煨麵等東西...可是用盅上的牛肉湯不見了,蔥油餅的蔥油又跟風咁「去o左邊」,又少又唔均勻。新的菜式,如棗泥包、叉子燒伴食的推介特色肉末,只好嘆句新不如舊。當然,多年來價格飆升,不在話下。同意KC 兄曾道,對食物的情感分是最重的。
看著它的蛻變,實在覺得唏噓:由紅彤彤、長廊廂房、大宅門式的設計,到今日淡黃、木色、開揚的設計;昔日與北京酒家的差異只是一個字和大小之差,至今日兩者不但用餐、服務,以致氣派都迥異,不知是前者過於前衛,抑或後者停滯不前。
在我而言,不喜歡現在北京樓的格局;四個字- 格格不入的「拘謹焗促」。
吃的,仍是多年來一直支持的蔥油餅、叉子燒餅、雞煨麵等東西...可是用盅上的牛肉湯不見了,蔥油餅的蔥油又跟風咁「去o左邊」,又少又唔均勻。新的菜式,如棗泥包、叉子燒伴食的推介特色肉末,只好嘆句新不如舊。
當然,多年來價格飆升,不在話下。
同意KC 兄曾道,對食物的情感分是最重的。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