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09-04-27
77 瀏覽
螫伏多時, 又是回歸開飯大局的時候。繼續尋訪香江老味菜, 這晚來到享譽中外的陸羽茶室。當晚的盛況, 各位食友已然詳加報道, 小妹也不好在一眾資深食友面前班門弄斧了...脆奶椒鹽土魷 - 先來的脆口開胃菜, 大家忙追問風趣的侍應哥哥 (不要叫叔叔吧 ) 「師兄」這道菜用的是鮮魷還是土魷, 答日鮮魷, 而土魷則是乾製的, 又學到了。名堂不要緊, 最緊要好吃。脆奶的炸皮熱辣香酥, 裡面羶香嫩滑, 只嫌脆皮略厚, 奶餡多一點就更妙; 魷魚非我所好, 淺嘗即可。杏汁燉白肺湯 - 此湯之名如雷貫耳, 是上世紀老酒家的名湯之一, 如今終有機會一嚐了。從在座的食友口中得知, 它的做法極為繁複, 先要把新鮮豬肺洗淨, 再啤水數次至清掉血水, 再下鑊煎至金黃, 才與隔好渣的杏汁同煲成湯, 單聽這個過程已覺頭暈, 難怪另有食友說, 此湯還是出街喝好了, 都是功夫來的。不過, 咱們食友中實在臥虎藏龍, 如 S 小姐竟勞心勞力自製過三數次, 失敬失敬! 說回湯本身, 杏汁白如玉液瓊漿, 入口順滑如鹹版杏仁茶; 豬肺白如其名, 入口綿軟, 與濃滑杏汁渾然一體, 誠佳品也。還透出絲絲陳皮清香, 別具風韻。在這裡容
當晚的盛況, 各位食友已然詳加報道, 小妹也不好在一眾資深食友面前班門弄斧了...
脆奶椒鹽土魷 - 先來的脆口開胃菜, 大家忙追問風趣的侍應哥哥 (不要叫叔叔吧 ) 「師兄」這道菜用的是鮮魷還是土魷, 答日鮮魷, 而土魷則是乾製的, 又學到了。名堂不要緊, 最緊要好吃。脆奶的炸皮熱辣香酥, 裡面羶香嫩滑, 只嫌脆皮略厚, 奶餡多一點就更妙; 魷魚非我所好, 淺嘗即可。
杏汁燉白肺湯 - 此湯之名如雷貫耳, 是上世紀老酒家的名湯之一, 如今終有機會一嚐了。從在座的食友口中得知, 它的做法極為繁複, 先要把新鮮豬肺洗淨, 再啤水數次至清掉血水, 再下鑊煎至金黃, 才與隔好渣的杏汁同煲成湯, 單聽這個過程已覺頭暈, 難怪另有食友說, 此湯還是出街喝好了, 都是功夫來的。不過, 咱們食友中實在臥虎藏龍, 如 S 小姐竟勞心勞力自製過三數次, 失敬失敬! 說回湯本身, 杏汁白如玉液瓊漿, 入口順滑如鹹版杏仁茶; 豬肺白如其名, 入口綿軟, 與濃滑杏汁渾然一體, 誠佳品也。還透出絲絲陳皮清香, 別具風韻。
在這裡容我拋拋書包, 杏汁白肺湯有補氣養顏之效, 對常熬夜的人尤有裨益, 真後悔沒添喝呢!
(資料來自上世紀中葉, 本地著名食家「特級校對」陳因夢先生的著作《食經》, 他是香港報章中寫飲食的始祖, 《食經》更是認識飲食文化不可多得的好書。)
燒雲腿蝦球 - 賣相已見先聲奪人, 材料簡單中見深度, 蝦球大隻爽口, 蘭度也嫩綠甜美, 精華在於那片鹹中帶蜜味微甜餘韻的雲腿, 令整道菜達致濃和淡的和諧平衡。
窩貼斑片 - 跟蝦多士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時你可能會問, 拿斑片來炸多士, 會不會太浪費啊? 怕是會搶了斑片的鮮味。吃過之後, 看來我是過慮了。件件金黃的窩貼, 配上嫣紅咕嚕汁, 已惹人垂涎。厚多多士麵包鬆化而不膩, 上面的斑片卻仍白滑多汁, 店家的炸功上乘可見一「斑」。
鳳肝燒牛柳 - 小女子不吃牛, 故無緣一嘗, 但見眾人一人一串之後卻未有人再下一城, 食味如何真是各味入各口, 本人也不多置喙便是。
脆皮古法糯米雞 - 也該算是千呼萬喚了吧! 原隻的雞上桌的時候, 大家不禁狂呼起來! 店家順應潮流, 讓一眾拍友滿足了欲望之後, 又是「師兄」出場的時間! 手起刀落, 不一會, 已分好了雞, 看這個「庖丁解『雞』」的過程也是絕佳的視覺享受來的。快快搶了一件來吃, 先是金色的雞皮咬落索索聲, 繼而也是香噴噴、黃澄澄的、爽身不黏口的腊味糯米飯, 大家認為這是先蒸過才炒的效果 (也從下文惡男兄的描述中得到證實)。單是這一味, 今餐已值回票價矣。
子羅咕嚕香肉 - 沒有菠蘿的咕嚕肉, 想是傳統古早做法, 反而更合口味。不說肥瘦相間的肉跟酸甜合度的咕嚕汁如何再一次達至「調和」的效果, 只是那些極爽甜的子薑已教我回味再三!
啫啫通菜 - 撈起的時候沙啦沙啦, 夠哂鑊氣, 蝦醬飄香, 也屬不俗。
蝦籽炆柚皮 - 又是心機菜, 身旁的 Fraz 兄大讚不已, 小的不懂太高深的道理, 只知柚皮應是高水準的吧 (容我以馬拉糕來比喻, 因為這晚的柚皮, 食感真的很像 ), 蝦子微鹹鮮香, 反而更美。
一桌豐筵, 怎少得以美點雙輝作結?
先來紅豆沙, 原粒紅豆不少, 不算多沙, 雖然略甜, 但也是我喜歡的味道。麻蓉包的芝麻餡磨成粗粒, 當然不可與流沙的芝麻包同日而語 (而且根本是兩碼子的事嘛), 粗中有細, 才是真味。裡面的鹹蛋黃倒是乾身了一點, 不過在晚市吃到著名的包點, 也很難得呢。
同場加映 Fraz 兄生辰之喜, 祝你口福齊天! 叼你的光吃到 S 小姐的美味生日蛋糕, 甜美再加倍!
一頓佳餚, 加上各位食友的「自由流動」 (free flow 呀) 佳釀, 又見識到香江舊味文化的一面, 實在感激在背後勞心勞力籌備的食友們。
後記: 食這回事, 從來豐儉由人, 愛吃的便是好東西。今次吃到一桌大菜, 倒想再來一次, 飲它的早茶, 吃它的星期美點。(今次倒好像沒怎麼喝過茶喎?!)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