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1-11-15
473 瀏覽
1999年6月5日,喺台北敦化南路,開咗一間小店,名為「乾杯」;至今,整個集團喺台灣,已經開設咗十五、六間分店,分開四個品牌,分別為充滿活力和氣氛嘅「乾杯」,高檔典雅嘅「老乾杯」,放工後鬆一鬆嘅「乾杯bar」,和以紅酒代替啤酒嘅「紅酒乾杯」;係短短嘅十一年間,可以由一間寂寂無名嘅小店,發展至十多間分店嘅大集團,不得不佩服創辦人嘅熱誠和魄力。喺香港,就有人本著同一份精神和毅力,將「乾杯」嘅神髓從台灣帶了過來香港,喺尖沙咀漆咸道南開始。由外至內,都充滿著「乾杯」的影子,一室深褐色木器,紅磚格仔牆,昏黃的燈光,簡單大圓鐘,加上無數親親照片,簡直就像是置身台北「乾杯」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你身邊的人所操的方言,並不是國語而已。其實老闆同我哋講,佢哋同台北「乾杯」並冇任何關係,亦非同盟店(事實上台北「乾杯」並沒有同盟店,包括台灣本土及海外),只不過見香港並未有類似食肆,所以就希望將台北「乾杯」嘅精神和氣氛帶來香港;台北「乾杯」以燒肉為主,而香港「乾杯」則以串燒為主。至於台北「乾杯」至出名嘅「親親五花肉」及「八點乾杯」,老闆就作出少少更改,改為「親親sake」及「挑戰3.5L」;「親親sake」,
喺香港,就有人本著同一份精神和毅力,將「乾杯」嘅神髓從台灣帶了過來香港,喺尖沙咀漆咸道南開始。
跟著就來鐵板鍋燒秘汁煮翡翠螺,一鍋上,有六隻,汁唔辣,有少少酒香,仲有少少蔥香,螺肉有嚼頭,煙靱,都ok,但始終都覺得凍食,比較過癮。
燒雞軟骨,應該係來貨問題,太大粒,肉多過軟骨,無論點燒,都唔脆口,唔好食,與南亭或燒鳥亭無得比。
原條燒茄子,將茄子在中間劈開,原條燒,燒好後,灑上蒜茸、蔥花及木魚絲便可;燒起後,只要用筷子輕輕一挑,便可夾起茄子肉來食,非常簡便,入口夾雜著蔥蒜味,香口好食。
再來冰鎮芥蘭,$45一碟,但只得區區九條,仲要係短小的九條,覺得有d貴,不過的確清爽、新鮮,而且食落冇渣,可惜冇隨芥蘭送上wasabi,有d失敗。
燒芝心丸及免治雞肉棒,芝心丸,一串三粒,標準貨色,不過燒功略差,第一,三粒中又係有一粒過焦,另外兩粒唔夠焦,問題與燒白鱔一樣,可能要看看師傅嘅手法有問題,還是嗰爐有問題,第二,芝心丸直接燒完就奉上給客人,並無加任何醬料去燒,比較失望,記得喺紅磡有一檔串燒,佢哋嘅燒芝心丸,會掃一層秘製醬油去燒,食落味道更豐富、更有層次,值得學習;至於免治雞肉棒,入面亦混入剁碎咗嘅雞軟骨,增加嚼頭,又唔會過韌,味道亦香口。
汁燒雞扒,賣相唔討好,一件雞扒,切成八小件,雞皮焦且黑,但唔香脆,可能由於汁燒嘅關係,所以雞皮濕且腍,嗰汁亦唔夠惹味,雞肉亦比較嚡口,唔多好食。
燒生蠔,雖然落咗蒜茸,但份量唔多,冇掩蓋咗d蠔味,但唔明白點解要放d木魚絲,與生蠔唔多夾。
鹽燒龍蝦,一開二,唔係好大隻,冇咩膏,鮮味反而不及雞皮海蝦,但龍蝦肉尚算爽口,但與蟹鉗一樣,太乾身,冇肉汁。
最後來客燒菠蘿,唔夠甜,如果掃一層薄薄嘅蜜糖,再燒一燒,效果可能會更好。
依我個人愚見,噱頭就有,但氣氛唔夠;價錢唔平,但食物質素參差,老闆需要喺呢幾方面入手,改善一吓,否則,都好難突圍而出。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