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20
14
餐廳: 鮨文
資訊:

為推動全港減鹽減糖新飲食文化及新生活態度,環境及生態局、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及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推出了「少鹽少糖食店計劃」,參與食肆會提供少鹽少糖選項予顧客,部份更會提供特定減鹽減糖菜式。參與減鹽減糖食肆會獲發計劃標誌,以供張貼於店舖內,供顧客識別。詳情可在此瀏覽:https://www.eeb.gov.hk/food/cn/committees/crss/restaurants.html

等級4
2016-03-02 2767 瀏覽
姊妹相聚,喋喋不休的談自己男友,結論是男友們總是像個長得牛高馬大的大男孩,大不透。無可否認,多數男孩比同齡的女孩遲熟和遲定性,但總有例外,僻如是鮨文的文 - 梁文浩。文師傅這專稱出於其專業,和年紀不太均稱,因為和我一樣只是廿歲出頭的;不同的,是他15歲時已經拜師學藝,至今已有約10年的料理經驗,鮨文已不是第一間自己開的店;而我15歲的時候…應該在迷戀Twins,口中唸著「同學愛新鮮 戀愛大過天」。這夜我倆摸黑的來到朗屏,手持「羅庚」般看到掌上的google map 找到這隱世但口碑載道的鮨文。「鮨」是解作壽司店,而「文」就是師傅暨東主梁文浩的名字。不是他江郎才盡、想不到更好聽的餐廳名,把自己和餐廳的名字貫通,是一種決心;敗餐廳的朵,即是敗自己的旗號。一來這類高級日本餐廳很少接受walk-in,二來我會被隱密侘寂的門面震懾,過門而不入,除非像這趟般有預先訂位。沒有北角的Sushi Mori Tomoaki和大坑的鮨辰般令人拒諸門外之感,木門框和灰磚牆格調平實諧和。從外看不到餐廳的內在環境,私密度甚高。門簾依照傳統日本料理店的做法,繡有餐廳的名稱;正面給客人看到,代表是營業中,客人可掀起門
更多
43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姊妹相聚,喋喋不休的談自己男友,結論是男友們總是像個長得牛高馬大的大男孩,大不透。無可否認,多數男孩比同齡的女孩遲熟和遲定性,但總有例外,僻如是鮨的文 - 梁文浩。文師傅這專稱出於其專業,和年紀不太均稱,因為和我一樣只是廿歲出頭的;不同的,是他15歲時已經拜師學藝,至今已有約10年的料理經驗,鮨文已不是第一間自己開的店;而我15歲的時候…應該在迷戀Twins,口中唸著「同學愛新鮮 戀愛大過天」。
75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這夜我倆摸黑的來到朗屏,手持「羅庚」般看到掌上的google map 找到這隱世但口碑載道的鮨文。「鮨」是解作壽司店,而「文」就是師傅暨東主梁文浩的名字。不是他江郎才盡、想不到更好聽的餐廳名,把自己和餐廳的名字貫通,是一種決心;敗餐廳的朵,即是敗自己的旗號。
14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一來這類高級日本餐廳很少接受walk-in,二來我會被隱密侘寂的門面震懾,過門而不入,除非像這趟般有預先訂位。沒有北角的Sushi Mori Tomoaki和大坑的鮨辰般令人拒諸門外之感,木門框和灰磚牆格調平實諧和。從外看不到餐廳的內在環境,私密度甚高。

門簾依照傳統日本料理店的做法,繡有餐廳的名稱;正面給客人看到,代表是營業中,客人可掀起門簾進入;若果看不到門簾上有餐廳名稱,代表門簾是反著放,就別要冒昧拍門了。
13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店內有板前八席,可近距離看著師傅如表演般的刀法和廚藝;中間只有大約50cm 的距離,就算小聲說話,師傅都會聽到的。為了坐上板前八席,早在個多月前已訂好了座位,註明要坐板前八席,也只好訂平日晚上,寧願周車勞頓的從港島區熬過來。店內有另外八個較遠的座位,照樣可以點Omakase (廚師發辦),不過會看不到「表演」之餘,餐內的刺身壽司都不會逐件上,不是較遜,只是各有所好吧。正值平日晚上的七時半,店子坐得九成滿,應該都是 diehard fans。用餐期間有客人想walk-in,也慘吃閉門羹了。
11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除了Omakase外,還有單點menu,篇幅和食物之多,未能盡錄。這兒出名的是Omasake - お任せ(Omakase)的中文意思是「信任」,由師傅決定所有食物,食材會取其時令的,因此每天都可能不同,視乎當天有什麼好貨源。這店之所以名不虛傳,在於其實際的價位(容後再談)外,是師傅對食材質素的堅持。曾經因為日本那邊貨源質素不佳和假期不供貨而不營業,原來接受了的訂座也得改期,可以店家寧願不做,都不會給客人吃到過不到自己關的食材。信任,從中而來。

用料很好,但索價三四千的話都是空談。晚上的Omakase 有4個價位可選,分別是$600 、$800 、$1000 和$1300,表面上分別在於壽司刺身數量;至於魚湯、蒸蛋和甜品,4個價位都有包括在內。我說是「表面上分別」,因為用料上一定有分別,只是hidden agenda 罷了。其實還有前菜,是餐牌以外,另加$20。覺得太貴,可考慮每日都有的午市套餐$250(要加一)都有交易,是10件壽司加卷物;論壽司數目,陣容上是晚上的$600 (8件)和$800 (13件)之間,性價比超高,絕對抵試。
195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價錢嘛,已經跟中環、尖沙咀的平一截,食友們一致推崇為性價比很高之選,與其付幾百來讓店家交租,倒不如我花幾十在交通上。在席間問過師傅,租金是在元朗開店其中一個考慮,其次為新界甚少有高級日本料理而且有 omakase 吃。

我死慳死抵、掏出姑婆本也要吃我人生中第一頓 omakase,為了令自己無悔,點了最貴的「文」(也就是師傅的名字)。
15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由於坐在師傅面前,刺身壽司將逐件預備逐件奉上,面前的黑碟成了我和師傅間的「橋樑」。我發辦讓師傅發$1300的辦後,先來的是兩小客前菜。

前菜1:糖蕃茄豆腐及青瓜海蜇絲
糖蕃茄豆腐及青瓜海蜇絲
2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前菜的食材可算是全餐中最普通的,旨在簡單的醒胃而已。糖蕃茄豆腐及青瓜海蜇絲是涼菜,以細小的玻璃兜盛著。糖蕃茄多汁清甜,豆腐綿滑富清新的豆香,特以麻醬點綴,在淡淡的清新上加上醒胃濃郁的芝麻香氣。青瓜海蜇絲是爽上加爽的代表,前者為蔬菜的清新爽甜,後者為彈牙爽脆,「索索」聲俐落得很。份量不多,小嘗便好,因為好戲陸續有來,別在這時怪責師傅收$1300而給你這麼平庸的貨色。

前菜2:黑松露鵝肝茶碗蒸
黑松露鵝肝茶碗蒸
22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這項前菜是熱騰騰的茶碗蒸,可收暖胃之效。用上別緻的藍白瓷碗,淡黃色的蒸蛋表面,中間放了一堆份量不欺場的黑松露,一掀蓋即嗅到松露香。蛋表面沒有呈蜂窩狀,蒸得剛好而不老。蛋和上湯比例剛好,入口即化,滑得不能停留在口腔細嚐。

一般茶碗蒸會放些淡味的海鮮粒,但這個的重點是鵝肝粒。藏於蒸蛋內,吃得太快沒有拍下,不過無圖都有真相的。甚少見兩款濃味的食材拼在一起,幸好兩者的風芒都不過露,但犧牲了蛋香,在兩強者出現下,變得微弱了。鵝肝是全熟的,沒有像西餐般煎香;少一點豐腴油香,反為可以和黑松露合得來。

刺身1:海參刺身
17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在吃的時候,師傅總在勞碌,準備下一款食物。不能吃得慢,不能顧著拍照,有原因的,首先是因為師傅不會等你吃完,看你進食的速度才動手做下一款。不至於會很趕,但吃完一道,看一回兒「表演」落格,就到下一道。第二個原因是甫完成的食物狀態和味道永遠是最好,既然食材上乘,不把握時間吃就愧對壯烈犧牲的食材了。第三個原因,亦是最幼稚的原因…就是師傅鬧。
15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如果比喻演唱會,這位置好比握手位。既然近距離看,不明白的當然可以問。師傅在使勁地把蠕蠕黏黏的海參拍打,原來是要利用摩擦去除表面的潺;原本可透過熱水去除的腥味來源,但剌身食用的話,怎能放進熱水呢?因此只能用動作去解決。倒是第一次吃和看到處理海參刺身的程序,吃Omakase 的錢,可以當是上了一堂cooking class 或是冷知識分享會了。
海參刺身
22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處理好海參後,師傅把它切成薄片,佐以酸汁、蔥花和魚子奉上。薄片的邊緣呈灰黑色,內裡灰白。多數人都知煮過的海參是爽滑,但原來生吃的口感和味道是截然不同。口感硬實,有點像未煲腍的海底椰;味道本就是鮮甜無比,並非像中式煮法般,以茨汁的濃味來賦予味道。配以酸汁和鹹香的魚子,鮮味開胃。實淨的口感,比酸甜的味道來得驚喜。第一次吃omakase,第一次生吃海參。

刺身2:石鯛刺身
75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三款魚類刺身中,首先是稱為「夢幻之魚」的石鯛。薄切得幾乎透光,厚薄均勻得無可挑剔,可見師傅的精湛刀功。特別之處是師傅在碟上鋪好四片刺身後,輕灑少許岩鹽,著我們不要蘸醬油,免得暴殄天物。

如斯薄切,肉質細緻爽滑,意想不到的鮮甜和脂香充斥著口腔。味道細膩,難怪用岩鹽輕添鹹香便可,醬油恐怕會蓋過那慢慢降臨味蕾的香甜。勾起了對脂香的慾望,期待下一件較有口感的刺身
石鯛刺身
3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刺身3:火炙鰤魚腩刺身
17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師傅說,因為天冷,特地加入更多火炙元素,此乃師傅發辦的貼心之處。看著師傅把鰤魚切成3mm 厚度的片狀,正打算取箸待吃之際,他把刺身拿到後方,用火槍炙燒了幾秒。

和奄仔蟹、軟殼蟹一樣,出於成長階段的不同鰤魚是平時食的油甘魚的年長版,有特定的重量限制,而冬天捕捉的是最肥美的,現在簡直是時令到不行。炙燒都有一定的難度,必須把角度和時間拿準,才不至把魚肉都燒熟了。
火炙鰤魚腩刺身
25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帶著焦得金黃的魚皮,這客刺身有如「黃袍」加身,本來白裡透粉的肉質已足以令人垂涎的了,還要加上那抹焦過的脂香。這種魚原來有種特質,是燒過後肉質都不會變硬,就是肉間油脂的作用。炙燒表皮時,熱力可能波及皮下的肉,但一樣無損其軟綿的質感。粉嫩白肉間反著光的,便是油脂豐腴的證據。一臉陶醉於滿口魚油香之時,師傅說待會的肯定更油更難忘。

刺身4:毛蟹刺身
19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毛蟹有名於肉少(比鱈場蟹少)而鮮甜,正好解釋什麼是貴精不貴多。一蟹兩食,其中一食為拌入了蟹膏的蟹肉。師傅特地滴上青柑桔汁,說明這不是青檸,因為避免苦澀。
毛蟹刺身
44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那堆加入淡黃的蟹膏混和的蟹肉,細滑像豆腐,幾乎分辨不到絲絲的蟹肉纖維,細緻得彷彿溶在滑溜的蟹膏中;在蟹肉的鮮味添上了蟹膏的甘香,如虎添翼。原條肉吃的則較扎實彈牙,原本的清甜,絕不遜於拌入蟹膏的,各有不同的口感層次吧。
毛蟹刺身
16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砧板旁放有剛才用到的青柑桔,還有檸檬和幾款醬料,猶如畫家的畫盤,不過整潔多了。所需的工具和調味料不多,海鮮本身像天生麗質的少女般,不用靠後天的加工,薄施脂粉已夠煞食了。
24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刺身5:北寄貝刺身
北寄貝刺身
23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吃一頓上一課,不要嘲笑我的無知。在吃這客刺身前,我沒有想過,平時吃到紅色的北寄貝「刺身」是熟的,通常是捕捉後加熱再急凍。要生吃的話,新鮮度的要求甚高。真正未煮過的北寄貝呈灰啡色,表面比熟的北寄貝有光澤感。口感是鮮嫩爽甜,十分厚實,比熟的更容易咬斷。

刺身6:牡丹蝦刺身
牡丹蝦刺身
2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被海膽杯洗板兼洗腦,不難認出這盤坐在海膽杯上、有著心形尾巴的牡丹蝦刺身。光澤感剔透,肥美甘甜,膠質感很重,我不介意在海膽杯來到時encore 一次的。  
2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刺身7:原隻北海道蝦夷鮑魚
原隻北海道蝦夷鮑魚
44 瀏覽
1 讚好
0 留言
雖在刺身之列,但其實是熟的 - 蝦夷鮑魚如果生吃,口感較硬,不易咬開。對於蝦夷鮑魚,師傅會用清酒慢煮,或像這客般加入醬汁煎香。鮑魚不是滿足感的盡頭,精要在於上面那堆以鮑魚肝醬。一般吃海鮮都會謹記不要吃肝臟,因為是毒素的根源;用來入饌的肝臟,必從極價質的海鮮上擷取。

像蟹肉拌入蟹膏,搽上鮑魚肝醬的鮑魚,鮮甜上加了一份甘香惹味。同一件海鮮的不同部位,竟可這麼靈活地取其部位之長,不得不讚師傅的用心。 

刺身8:拖羅刺身
拖羅刺身
28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最後一客刺身,少不了脂香稱霸的肥美拖羅。師傅取出一條吞拿魚魚腩位置切成厚片,紅白相間、網紋細膩得像雪花般的脂肪分佈均勻,驟眼看上去是整塊粉紅色的,算是「霜降」吧。

由於沒有筋,幾乎不用咀嚼,入口即溶,魚油在口腔慢慢滲出,鬆軟帶酥香。咬下第一口,體溫把刺身哄暖,顯得更為油潤。此時此刻,齒頰間彌留的,必是拖羅的甘香。
拖羅刺身
3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嘗完了味道由淡至濃的刺身刺身環節告一段落。開始壽司環節,又從淡味的開始;為了能嚐到真味,要清一清口腔那呷完茶都繞繚不散的魚脂香 - 面前的漬物要發揮作用了。

*****
日本人運用時令的瓜菜製作漬物,例如春夏會用上白菜,冬天會用上准山。白色的是新鮮淮山,日本人稱為長芋。味道清淡帶潺,有助帶走口腔內的殘餘食物和味道。中間淺啡的是牛蒡條,爽口清脆。醃紅藠頭就像中式酒樓的小吃,爽脆酸甜,好解魚油的膩感。最好吃的是鮮淮山,勝在夠淡味。淺嚐漬物,為壽司部分揭開序幕。
34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
正宗的壽司,不是「刺身加舊飯」。看過食評才來,見到有人提及師傅會參照傳統的江戶前壽司,用赤醋加入壽司飯中,但這次卻失之交臂;壽司飯因此還是米白,不像看過的相片般啡色的。整體的密度來說,飯捏得不過鬆不過實,恰到好處。

壽司一件接著一件,吃得不趕,但師傅認真的說「影一兩張好啦,好快d食」。沒拍上太多照,但味蕾記得魚的鮮和飯的微溫。壽司在剛握好的時候,風味最好,平時的進食習慣要暫時收起了。另外,師傅說根本不用把壽司上下反轉來放進口裡;我不明所以,因為不曾這樣做過。從沒有細心想過,飯的溫度跟師傅握壽司的手的溫度,甚至是飯停留在手上的時間,有著微妙的關係。

壽司1:左口魚邊壽司
左口魚邊壽司
42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由淡吃到濃,想不到第一客是帶點脂香的左口魚邊壽司。左口魚的邊緣出名油分高,通常吃的都是炙過,油脂澎湃,沒燒過的同樣有著甘香,不過相對是含蓄得多了。口感爽滑而不膩,沒有過多的油膩感,反而突出了鮮甜味。

壽司2:帆立貝壽司
帆立貝壽司
28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帆立貝不算很大塊和很厚肉,而且沒有用上特別的製法或調味,相對比較普通。味道鮮味甘甜,唯獨是不夠厚肉。

壽司3:鰹魚(加了少許蔥碎/或稱鰹魚)
鰹魚
17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又名木魚,應該不感陌生,常見的是章魚小丸子上舞動的那些木魚碎。皮是輕微炙過,因為鰹魚的皮有寄生蟲。魚肉呈深紅色,味道偏腥,因此通常配薑蓉或蔥絲進食,這令我想起在白濱吃過、血淋淋的鯨魚刺身(沒錯,是鯨)。纖維度高,帶點嚼勁,不失為一個新嘗試,但怕腥的人可能不甚喜歡了。

壽司4:車海老壽司
2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特別之處除了蝦是的外,是唯一一客用刀切過壽司
車海老壽司
48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先把蝦肉的腹位切開,倒V形般夾著米飯,再放上蝦頭中取出的蝦膏 - 再一次,「就地取材」,用該海鮮的膏來提味。放好蝦膏和蔥花後,一分為二,奉桌。剛好是一口吃掉的大小。蝦肉厚而彈牙,經香濃豐腴的蝦膏點綴後,甜上加鮮。

壽司5:醋鯖魚壽司
醋鯖魚壽司
27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鯖魚因為很難保鮮,通常都是弄熟後急凍,或以刺身醃製。生吃的話,因會偏腥而用醋醃製,所以味道偏酸。平時吃的多是鹽燒,酷愛那種魚油香,刺身還是第一次吃。酸度適中,肉質爽中帶勁;說到底,其酸味是令人對它印象深刻的特徵。

壽司6:赤身壽司
赤身壽司
4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剛才在刺身環節吃過拖羅,這客赤身相對地失色了。如果先吃赤身後吃拖羅,我想印象會不同的。質感當然沒有肥美的拖羅鬆化,深紅色的一塊,實在沒有什麼白色的脂肪,與霜降差天共地。赤身吃的是細綿的肉質和較清爽、實在的口感,是吃吞拿的另一種體會。

壽司7:三文魚籽軍艦
三文魚籽軍艦
16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師傅掏出一大兜魚子,是自家以味醂和醬油調味的,配方不外洩的說。每顆魚籽都飽滿剔透,鹹鮮在口中立刻迸發。味醂成功僻腥,為醬油添加甜味,令魚籽不會過鹹。圍邊的紫菜脆身得很,是一艘「內」「外」兼備的軍艦!

壽司8:喉黑壽司
23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冬季當造的魚,有著一個共通點 - 因準備過冬而儲下不少脂肪(我不否認我都是…),其油潤的特質正中食饕下懷。喉黑和刺身環節的鰤魚一樣,是冬季當造,最常的吃法是鹽燒,好帶出其油香。在某日本餐廳見過,半條都要六至七百,在這裡卻有幸能淺嚐。
喉黑壽司
29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輕輕火炙過後,表面泛著油光,魚皮亦有點微烤痕跡。表面加上一小撮蘿蔔蓉,稍解膩感。軟嫩非常,半生半熟是油香最恰到好處的中間點,要拿捏還是相當考技術的。

壽司9:竹籤魚壽司
竹籤魚壽司
42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同樣是火炙的壽司,亦同樣是看中竹籤魚的豐腴油脂。加了幾刀,火炙後皮開肉綻,焦黑了的魚皮間,透出時白時紅的肉。同樣油香豐郁,不過個人較喜歡剛才的喉黑。

右口魚邊包昆布
右口魚邊包昆布
32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幸好我拍這兩張照只是用上幾秒,師傅在我按下快門時,應該是準備說「仲唔快d食!?」。

這卷物絕對不是坊間的尖底筒狀、在一堆飯上加上刺身的手卷。簡單的幼長圓桶形,就像一卷畢業證書般,以厚身紫菜裹著混入了右口魚邊的米飯。常吃、並且在第一客壽司吃過左口魚,竟然讓我碰上它的「近親」- 右口魚。同屬扁身魚,但脂肪比左口魚較少。在飯中混入的是碎狀,一口吃下卷物,鮮味而不會很乾,是拜右口魚油的潤澤作用所賜。師傅見我們飽得開始「拉車」,所以減少了飯量。

海膽杯
42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這客不用多介紹的吧,我想有過半的客人是衝著它而來,師傅應該都沒想過會一炮而紅吧。只是「文」$1300 的Omakase 才包括,否則便要單點,盛惠$350。早前試過S2 Kitchen 的海膽杯,有著各式各樣的配料,如海帶、三文魚籽,這個海膽杯來得較直接了當、不花巧 - 海膽,牡丹蝦,赤醋飯,that's all。

海膽份量絕不欺場,用軍艦來盛,應該可以製到三至四件。一瓣瓣堆在一起的海膽有兩種顏色,一為較淺色的紫海膽,二為較深色的北海道馬糞海膽前者勝在滑溜,後者勝在甜味較重,雙劍合璧,互補長短,乃是師傅用心的搭配。瓣瓣都顆粒分明,新鮮香甜。
114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底下的飯是整餐中唯一吃到的赤醋飯,酸度比白醋高,拌著濃甜的海膽,酸味不著跡,可能背後已中和了膩感而不自知吧。Encore 的牡丹蝦同樣厚肉,為海膽濃烈的鮮味添上一抹清甜,為入口近乎溶化的海膽添了一點實在感。
4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魚湯
魚湯
2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剛才吃過的石鯛刺身,原來其魚骨已用來滾成魚湯。甚為清澈,沒有泛著油,味道優雅,帶魚鮮而不腥。即使飽得撐腸拄肚,也咕嚕咕嚕的喝光,喝完好像少了飽滯感。

甜品:靜岡蜜瓜加士多啤梨
靜岡蜜瓜加士多啤梨
3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唔熟唔食」,正是這客甜品的精髓。不用花巧的裝飾,一份蜜瓜和兩顆士多啤梨,賣相雅緻。選用靜岡蜜瓜,甜度有一定的保證,與夕張蜜瓜有過之而無不及。細看會見到微透的肉質,透出纖維的網紋。夾起之時,筷子陷入瓜肉中,可想而知有多熟、有多腍甜。放進口中,一壓下幾乎溶化,熟到再放多一會應該會爛的狀態,完全演釋了濃甜的極致。個人不喜歡過甜的東西,包括水果,還是喜歡果香和甜度平衡的成熟度,但師傅說「就係要佢熟到咁!」

士多啤梨較得我心,顏色鮮豔,糖度很高但沒有蓋過果香。中間是帶粉狀的粉白,清甜無比。
16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34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由七時半吃到十一時,吃飽笑飽,但知識還未給灌滿;學海無涯,是晚學到的,對師傅來說只是皮毛,卻足以令我大開眼界。一餐千三大元的Omakase,是四餐放題的價錢,但其經歷和食材的矜貴絕不能比擬。吃到的刺身壽司數目,好像比餐牌所寫的多,你吃到的可能比我多比我少,且看師傅的心情怎樣吧。我下次來,吃到的應該亦會不一樣。

快要打烊,赫見師傅坐在一旁埋數。台上的表演者,亦是舞台的幕後大統籌,一腳踢。鮨文的靈魂,不在於以上美食,而是師傅。被師傅罵我拍照太久,我很受落,因為我很同意他的一套 - 「進來我店的,就要跟我的規矩。」,像童話故事中的國王命令訪客的口吻吧。香港地生意難做,有些餐廳會避免得失客人,遷就到失去了性格,而鮨文一定不是這一類。才廿多歲的他,有夢想,目標清晰,有著自己的專業堅持,對客人有承擔。年紀相若的我,自愧不如。
32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花千三大元,在別處不排除吃到同樣豐盛的日本料理,但在這大男孩的專屬國度中,看到聽到學到的,比吃到的更無價。
(以上食評乃用戶個人意見 , 並不代表OpenRice之觀點。)
張貼
評分
味道
環境
服務
衛生
抵食
用餐途徑
堂食
人均消費
$1300 (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