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09-07-22
23 瀏覽
路經渣甸街,忽然下起一陣大雨,雖有打傘也半身濕透,哆嗦著走了進來,吃碗麵避雨兼暖暖身。麥奀各分支的店都吃過,素知麥氏出品,必定是貴嘢,不過總算是舊式食品,在現今社會已是買少見少了。廢話少說,就來一碗世家雲吞麵 ($28)。此時店內有一桌日本人,應是本地的同伴帶來吃的;麥奀的大名早已名滿天下,桌上的日英文剪報可以做證。兩分鐘後,細蓉送到。吃慣坊間 X 記雲吞的,肯定 X 聲四起,因為其份量極迷你,外間一碗可抵這裡兩碗了,而且價錢還貴兩倍不止呢。這也難怪,一個多世紀之前,廣東的西關大少,當雲吞麵是零食而不是正餐啊,雲吞麵本來就不是用來吃飽的嘛。(這樣想會不會順氣一點?)麵在上,雲吞在下,是傳統的擺放法。先吃一口麵,幼就夠幼了,我自己卻喜歡麵爽身一些的;可能是我拍照待太久了,還是本來如此呢?不過這樣也好,麵不那麼爽即是沒布那麼多鹼水,應該有益健康一點吧。雲吞一口一隻,少許散尾,果然是小食份量。蝦肉和豬肉是七三之比,爽脆得來又有肉味,不錯。唯一不大滿意的是麵湯有點太鹹和太油。看來看去,這家麥奀的格局跟普通一家麵店沒兩樣,那何來「新裝」之有呢?便是電腦化點菜系統,和店員「劉華」式的服務了。
廢話少說,就來一碗世家雲吞麵 ($28)。此時店內有一桌日本人,應是本地的同伴帶來吃的;麥奀的大名早已名滿天下,桌上的日英文剪報可以做證。
兩分鐘後,細蓉送到。吃慣坊間 X 記雲吞的,肯定 X 聲四起,因為其份量極迷你,外間一碗可抵這裡兩碗了,而且價錢還貴兩倍不止呢。這也難怪,一個多世紀之前,廣東的西關大少,當雲吞麵是零食而不是正餐啊,雲吞麵本來就不是用來吃飽的嘛。(這樣想會不會順氣一點?)
麵在上,雲吞在下,是傳統的擺放法。先吃一口麵,幼就夠幼了,我自己卻喜歡麵爽身一些的;可能是我拍照待太久了,還是本來如此呢?不過這樣也好,麵不那麼爽即是沒布那麼多鹼水,應該有益健康一點吧。雲吞一口一隻,少許散尾,果然是小食份量。蝦肉和豬肉是七三之比,爽脆得來又有肉味,不錯。唯一不大滿意的是麵湯有點太鹹和太油。
看來看去,這家麥奀的格局跟普通一家麵店沒兩樣,那何來「新裝」之有呢?便是電腦化點菜系統,和店員「劉華」式的服務了。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