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7-06-14
701 浏览
自從日本拉麵界進駐香港, 銅鑼灣的登龍街一直都是熱門拉麵店的聚集區. 雖然當中有些留的留, 走的走, 但至今短短一條街上還是有著超過6-7家拉麵店. 加上近日帶著超強勁人氣的米芝蓮拉麵蔦也來進駐, 令登龍街頓時又見人龍展現, 各家拉麵店的競爭力又再升溫. 不過正當大家只一味討論著米芝蓮拉麵時, 似乎忽略了這家同樣也是開業不久的拉麵居酒屋. 既然有拉麵, 宅女怎會錯過, 一於找個機會來試試. 其實這家名叫麵酒場蒜BILL的店不只是提供拉麵的, 看看店名, 麵酒場意即麵店跟酒吧合併一起, 而蒜BILL則是菜單創作人的名字. 店子剛於今年5月初才開業, 雖說是在銅鑼灣的登龍街, 但其實店並非地鋪, 而是在街角新建的商廈V POINT的三樓. 大廈正正就在蔦拉麵店的隔壁. 只要上幾層扶手電梯便到餐廳. 扶手電梯一上來巳經是餐廳的門口, 這裡佔地一整層. 最吸睛的當然就是放在門口的一個粉紅色隨意門了. 馬上就心想, 難道這裡會有什麼多啦A夢的主題食物或佈置嗎? 後來宅女就發現自己想多了, 但這個門就絕對是店內最受歡迎的裝飾. 既然是麵酒場, 那麼店內的裝潢當然就不是一般拉麵店格局. 這裡地方都
坐下來侍應就馬上送上熱茶跟餐牌. 看看這裡有什麼好吃. 食物餐牌雖然只得兩頁, 但供應的食物種類都算多. 當中主打當然就是拉麵, 麵款都有多達8種. 除了有基本款拉麵, 亦有炒豚肉野菜拉麵或燴麵等.不想吃拉麵, 這裡也有十多款不同的炒麵跟炒飯, 餃子亦有三款分別是煎, 炸及水煮. 其他亦有沙律, 炸物及串燒. 不過看到這裡居然也有些中華料理, 例如有麻婆豆腐, 春卷, 咕嚕肉等等, 都是些在日本中華街看到日本人喜愛吃的菜式.
價位方面, 拉麵一碗由HK$78 至 HK$111不等, 其他炒飯類平均都是70多元一碟, 料理類就在80多元左右. 看似不便宜, 不過其實在銅鑼灣這個鬧市區來說收費都算是正常的.
雖然宅女是衝著拉麵來, 不過看到他們食物種類那麼多, 忍不住就想樣樣都試一試.
先來個沙律開開胃
溫泉蛋凱撒沙律 (HK$72)
先試一下湯底吧, 雖然喜多方拉麵的湯頭都是以豬骨來熬製, 但內裡亦加入了蒜頭及昆布等材料去煮, 出來的湯頭並非一般在香港吃到那種濃稠杰身的豬骨湯底, 反而是色澤金黃透徹的清湯, 當中的油份不太多, 算適中. 喝一口, 湯頭雖然不杰但味道很夠, 當中帶點甜美的豚骨香氣, 喝起來十分清爽, 喝完一整碗都不覺滯膩, 感覺不會好重身, 味道不錯.
麵條是自家製小麥扁曲麵, 份量適中, 入口麵條非常順滑, 吃起來滿有彈性, 硬度剛好. 個人感覺這款扁麵反而不要太硬會更配湯頭. 雖然湯底不濃稠, 但掛麵都算理想, 每一口都吃到香甜的豬骨湯味道.
叉燒方面用的是比較瘦身的叉燒, 肥瘦比例其實巳經去到2:8的程度. 入口肉質沒想像中那麼乾, 肉味都算幾好, 但吃起來還是不夠柔軟, 有點偏硬. 當中雖然是連著點肥脂, 但不算多. 個人比較喜愛肥美一點的叉燒, 所以會覺得這款很一般. 不過老實說這款偏瘦的叉燒又的確是幾配湯頭的, 如果怕吃肥的女生們, 這個吃起來應該沒太大罪惡感吧.
自家製燒餃子 (HK$42)
咬下去餃子皮夠薄, 帶點微脆, 內裡的餡料夠多, 菜肉比較適中, 當中吃到肉質都算彈牙, 而且一點都不乾, 每隻內裡都有著不少肉汁, 味道的確不錯, 只是覺得油份多一點. 但如果怕太油的話, 可以沾一下旁邊的辣醋汁, 入口酸中帶著適度的辣勁, 吃起來不覺太油膩感.
這次上來的麻婆拉麵, 單是湯底巳跟上次的喜多方有著很大的分別. 湯頭明顯的深沉得多, 配料就沒什麼, 很簡單的就是一堆麻婆豆腐鋪在麵上. 老實說單看賣相就真的比較遜色, 不過當然重要是還要看味道.
麵條這次不是用扁曲麵, 改而用上較厚身的粗曲麵, 入口質地更有彈性亦富煙韌感, 跟麻婆的湯頭也很對味.掛湯能力亦理想.
整體來說這個麵看似古怪不太討好, 但原來吃起來又沒想像中差, 最主要是吃其麻辣惹味感, 反正也是個少見的拉麵款, 新鮮感十足.
韭菜炒豬肝 (HK$72)
本來對這裡的串燒沒有高期望, 但想不到吃了這兩串之後完全改觀, 是近期難得吃到那麼好吃的串燒!
埋單需要加一, 每次都要二百多, 可收信用卡或現金.
不過有時覺得很唏噓, 眼看這店明明質素不俗, 地方又舒適, 但偏偏幾次來都沒什麼食客, 有次更是像包場一樣只有我一個人, 面對著大堆師傅店員. 反觀樓下的一家, 靠著名氣而來, 一碗拉麵賣價幾乎是這裡的一倍, 但排隊的人依然長排長有, 甚至等個2-3小時也在所不計. 難道這就是現實?
老實說, 自己覺得這家蒜BILL真的比樓下那家米芝蓮番吃度高多了. 不過現實始終是殘酷的.
只能在這裡希望這家麵酒場蒜BILL能夠維持水準繼續做下去, 相信時間總會証明一切的.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