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7-06-22
2988 浏览
朋友說, 跑馬地開了一家新的日本麵店, 叫座銀。賣的叫そば(soba), 一看卻是拉麵, 令他覺得很奇怪。一般香港人看到そば(soba)馬上就會覺得是指蕎麦麵, 也的而且確蕎麦麵就是叫そば, 但是そば卻不一定是蕎麦麵。 麵食由中國傳去日本, 是為拉麵的雛形, 在明治初期都叫作「南京そば」。之後又演化成「支那そば」、「老麵」、「柳麵」、「らぁめん」(讀ramen)等稱呼。戰後「支那」一詞被定為歧意, 是故又改作「中華そば」也。到了昭和33年, 日清食品出產了世界第一個即食雞湯拉麵並命名為「チキンラーメン」(chicken ramen), 至此之後ラーメン(ramen)就成了認受性最強的名稱了。以上都是由橫濱拉麵博物館所提供的資訊, 看了也覺得頗有意思。由其是明明らぁめん並不是外來語, 但偏偏日清卻要用上片假名, 造就了廣為人知的「ラーメン」! 平假名的版本輸得很不甘心吧? 如今去日本吃拉麵, 絕大部分都是叫自己做ラーメン, 但還是有少部分會用上そば一詞。印象之中好似是用雞湯湯頭的店比較頃向用「鶏そば」這名, 大概是有意無意地想與世界一即食雞拉麵拉開距離吧? 好了, 不論名稱如何, 這一家
麵食由中國傳去日本, 是為拉麵的雛形, 在明治初期都叫作「南京そば」。之後又演化成「支那そば」、「老麵」、「柳麵」、「らぁめん」(讀ramen)等稱呼。戰後「支那」一詞被定為歧意, 是故又改作「中華そば」也。到了昭和33年, 日清食品出產了世界第一個即食雞湯拉麵並命名為「チキンラーメン」(chicken ramen), 至此之後ラーメン(ramen)就成了認受性最強的名稱了。
以上都是由橫濱拉麵博物館所提供的資訊, 看了也覺得頗有意思。由其是明明らぁめん並不是外來語, 但偏偏日清卻要用上片假名, 造就了廣為人知的「ラーメン」! 平假名的版本輸得很不甘心吧? 如今去日本吃拉麵, 絕大部分都是叫自己做ラーメン, 但還是有少部分會用上そば一詞。印象之中好似是用雞湯湯頭的店比較頃向用「鶏そば」這名, 大概是有意無意地想與世界一即食雞拉麵拉開距離吧?
可能是選址影響, 座銀的定價很進取, 湯拉麵HK$138沾麵HK$148還要加一, 比得上新登陸的米芝蓮一星級拉麵蔦! 裝潢的確的高檔的舒服的, 咋看之下會以為是甚麼新開的日本料理店呢。雖然是平日的午市, 到埗時店內已經幾乎坐滿了人, 走的時候門外也起了短短的人龍。這是證明拉麵店很受香港人歡迎麼? 答案先在這裡賣個關子。
我們被安排坐在吧枱的位置, 剛剛好可以清楚看到廚房範圍。下頓下來, 只可以說整個團隊給我的感覺是鬆散的, 未有專業態度帶到出來。廚房人手非常多, 但似乎大多很悠閒; 又恰好有一個新人上場, 似乎仍在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狀態, 不時呆呆的站著。日籍師傅並沒有下手煮麵備湯(功夫應該已全數交給其中一個香港師傅了), 反而主要在指點新人, 這樣的安排倒是令我覺得新奇了。最吊詭的是, 店面並不小, 卻只有一個女侍應在外堂下單、上菜、執拾、收款 - 啊不, 還有一個穿著廚師衣飾的人在外堂幫忙, 簡直是蔚為奇觀。
記得上次在東京的麵道吃沾麵, 麵條一樣也是放得美美的。不過當時師傅不是用手而是用筷子去做這一個步驟, 而且是非常俐落地挾起兩三次, 梳順了麵條, 手抖一抖 , 麵條就是被子一樣蓋下, 極顯功架。
不過呢, 座銀的麵條有點先天不足, 剛剛才開始吃已經發現麵條粘在一起了。大概這就是師傅要梳理那麼久的原因吧。以筷子加少許暴力把麵條挾散, 丟到湯之中拖一拖, 終於真正嚐味了。
若不是同時和朋友一個點沾麵一個點湯麵, 可能不容易發現原來座銀有準備兩種不同的麵。沾麵稍稍粗身一點, 也因此帶來了更爽更彈的口感, 比起湯麵的要強一點, 也更合我的心意。
另外, 來座銀吃拉麵除了要為荷包做預算, 也要為時間做預算。廚房出菜的速度比較慢, 也是門外人龍會堆積的原因。店員的工作態度很悠閒, 也是別的拉麵店比較少有的。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