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2-04-11
69 浏览
有些遊客餐廳, 很多時只有虛名, 其實不好吃, 也不大會有本地人去但鼎泰豐卻是例外, 真的好吃, 而且台灣人也蠻愛的, 只是不會常去自己也是很喜歡吃鼎泰豐. 以前香港沒有, 有時候在台北也會去吃一下但自香港開了直營店, 菜式幾乎跟台灣口味一樣, 只是價格比台灣的高而已現在想吃鼎泰豐都會在香港, 台灣也有更多好吃的小籠包男友跟他的好友沒有吃過, 相約了一天來吃午餐涼拌豆乾絲這道前菜在台灣是叫做小菜, 可能怕香港人不明白, 所以有這名字吧有豆乾絲, 海帶絲, 素肉絲跟芽菜. 這四種材料都切成很幼身的絲混在一起就已經很好吃, 豆乾絲的五香味道跟豆味都蠻濃的海帶絲跟芽菜都是爽身, 素肉絲則帶軟. 加以麻油跟白醋拌勻就已經很美味這是我到鼎泰豐必叫的前菜, 很好吃! 蒜香粉皮肉這個應該是新加的菜式. 豬肉弄成薄片, 質感較實但不會韌底下有粉皮跟青瓜, 醬汁的蒜味沒有太嗆, 反而豆瓣醬的甜比較突出雖說是辣的但並沒有什麼辣度, 粉皮跟醬汁拌在一起很好吃這道的豬肉較多, 粉皮跟青瓜相對較少, 主料跟配料的比例非常好馬蘭頭跟男友吃過兩次鼎泰豐, 也超愛他們的馬蘭頭馬蘭頭切得很細碎, 拌以豆乾也是切得很細.
但鼎泰豐卻是例外, 真的好吃, 而且台灣人也蠻愛的, 只是不會常去
自己也是很喜歡吃鼎泰豐. 以前香港沒有, 有時候在台北也會去吃一下
但自香港開了直營店, 菜式幾乎跟台灣口味一樣, 只是價格比台灣的高而已
現在想吃鼎泰豐都會在香港, 台灣也有更多好吃的小籠包
男友跟他的好友沒有吃過, 相約了一天來吃午餐
這道前菜在台灣是叫做小菜, 可能怕香港人不明白, 所以有這名字吧
有豆乾絲, 海帶絲, 素肉絲跟芽菜. 這四種材料都切成很幼身的絲
混在一起就已經很好吃, 豆乾絲的五香味道跟豆味都蠻濃的
海帶絲跟芽菜都是爽身, 素肉絲則帶軟. 加以麻油跟白醋拌勻就已經很美味
這是我到鼎泰豐必叫的前菜, 很好吃!
這個應該是新加的菜式. 豬肉弄成薄片, 質感較實但不會韌
底下有粉皮跟青瓜, 醬汁的蒜味沒有太嗆, 反而豆瓣醬的甜比較突出
雖說是辣的但並沒有什麼辣度, 粉皮跟醬汁拌在一起很好吃
這道的豬肉較多, 粉皮跟青瓜相對較少, 主料跟配料的比例非常好
跟男友吃過兩次鼎泰豐, 也超愛他們的馬蘭頭
馬蘭頭切得很細碎, 拌以豆乾也是切得很細. 一咬就能吃得到馬蘭頭的那種清香味
我覺得這裡的馬蘭頭特別好吃是因為刀工, 細碎的馬蘭頭更能出味, 質感也更細密
調味簡單, 豆乾味也很香. 所以很快就一定會吃清光
比較普通的一道, 烤麩被醬油味索過, 不會太油, 帶甜的醬油味道蠻不錯的
配料有菇, 竹筍, 蠶豆, 比起外面沒有那麼油, 但味道就不算太特別
這裡的醉雞也蠻好吃的, 雞肉切得很齊整, 不會有任何碎骨
雞皮很薄不會油, 雞肉嫩滑, 每一口都滲著香濃的酒味
調味也很剛好, 不會有太多酒而導致太苦的味道, 好吃
這裡的炒手比外面的大. 餛飩皮薄餡多, 裡面的是菜比較多肉比較少我很喜歡
但紅油一點都沒有辣味, 可能是想迎合更多人也可以吃吧
我不太喜歡他們的炒手, 覺得炒手應該要有點辣, 餛飩大小也應該要小一點
比較普通的一道, 麵條有韌度, 白麵條我本身也蠻喜歡
但炸醬味道比較淡, 跟我想像的炸醬有出入, 而醬汁也非常的稀
唯一喜歡的是炸醬混了番茄, 為這麵帶點番茄的清甜味道
到鼎泰豐沒理由不吃小籠包的吧, 香港的小籠包一客六件, 台灣的一客十件
包皮做得非常薄, 我愛吃薄皮的小籠包, 所以這裡的出品正合我意
摺包的手工也非常細, 小籠包的餡很好吃, 肉質不會太老, 加上裡面的肉汁, 最喜歡那種一咬下去肉汁隨即流出來的感覺
而蟹粉小籠包的蟹粉也下得蠻多的, 但蟹粉味道稍遜, 所以還是會點普通的那種就已經很好吃
週末才有的小籠湯包, 其實是蒸好的薄皮小包子連湯一起吃
這種吃法很有趣, 味道也很好, 連湯一起吃才不會覺得乾因為這小包是沒有很多的湯汁在裡面
但我還是愛吃小籠包, 咬下去的那種滋味太好吃了, 但這種特別吃法沒試過的人可試試
這裡的排骨炒飯我也很愛吃. 飯粒乾身, 粒粒分明, 炒飯充滿蛋香很美味
排骨是香港的豬排, 薄薄的豬排醃料很香, 帶甜的醬油味道煎得香脆
吃起來蠻嫩的而且也保留了肉汁, 每次來除了小菜, 小籠包, 這個炒飯也必點
鼎泰豐的服務出了名的好, 環境好, 東西又好吃, 香港店拿到米芝蓮一星不會意外
最近還推出了像絲瓜小籠包, 黑松露小籠包
想吃小籠包的話, 在香港暫時來說我還是會去鼎泰豐
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