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5
0
港铁西营盘站 A1 出口, 步行约6分钟
继续阅读
营业时间
*午餐最后点餐时间为13:30, 晚餐最后点餐时间为21:00
星期一至六
12:00 - 14:30
18:30 - 23:00
星期日
全日休息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请与餐厅确认详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但要和比自己更懂得日本料理的前辈朋友去吃寿司是大挑战。 挑战项目不仅是选什么鮨店, 就连鮨店的大将 (即师父)、 环境、 用料、 握法、 整洁度、所卖酒的等级、 价钱, 统统要列入考虑范围。 太一般的不行; 最高级的, 我又刻意不选。 和他们曾去过的, 也不选。 归纳以上各点, 剩下的确实潦潦可数。 打了几通电话… 有些师父已给其他客人订走了, 有些鮨店水准有在下滑, 有些更加关门大吉… 和上回一样, 我又一次翻查我以前的食评记录, 看看有没有一些可以介绍给朋友去品尝的。 看著看著, 我忽然眼前一亮, 怎么会忘记她呢? 心知那里坐位有限, 生怕当晚没有位置, 我立刻打电话去订坐。 接电话的是一位男生。 我告诉他日期后随即指定我要师父, 怎知那位师父已经被公司派往海外开分店 ( 果然和她们的座右铭一样: "向世界出发" ), 余下的两位师父我只认识其中一位 ( 其实两位师父无论经验和手艺都在伯仲之间 ), 我忽然心血来潮, 当晚不如就随遇而安吧! 我告诉那位接电话的男生说, 哪位师父都行, 而且我想知道她们那里藏有什么酒。 侍应男生说可以将 Wine List 电邮给我。 过了数天, 我收到她们的 wine list , 细看之下, 觉得还是喝自己的比较好… 当天黄昏, 往 美酒蔵 取得我早前买下的第二瓶酒后, 直奔这里: 鮨 银座 おのでら上次来这里是一年前她们正式开业的第一天, 今日重临旧地, 且看看她们的水准有没有改变。 电梯门一打开, 我们立即被叫出名字。 之后, 又被一位穿著整齐西装的男侍应生领导著, 漫步走过那条长长和式的走廊。 走廊依旧充满著禅意, 细碎的鹅卵石, 加上渗出淡黄光的坐地小灯, 将刚才匆匆忙忙的心境一扫而空。 侍应翻开暖帘, 拉开了门, 一个熟悉的寿司 counter 呈现眼前。 餐房的布置恕我不重复了 ( 有兴趣知道了朋友, 可以参考我以前的食评: 银座から世界へ )。 一坐下, 侍应看见我自携的酒, 立即问我需不需要帮忙准备, 我点点头。 他礼貌地告诉我 ,这里的开酒费要 $500, 问我可不可以。 我又点点头, 然后把酒交给他们处理。 不一会, 侍应奉上绿茶一杯, 我喝了一口, 茶好像没有第一次的好喝, 颜色不很绿, 温度也是温吞吞的… ...イクラ茶碗蒸し . 塩煎り银杏料场内站著两位师父: 一位是日本师父, 另一位是香港师父。 上次关照我的 Adachi 师父没有看见。 寿司counter 除了我们, 还有另外三位客人, 看他们好像差不多吃完了。 我心里想, 现在已过了八点, 不知道还有没有客人进来, 如果只有我们, 那今晚师父们就可专心制作东西给我们吃了。想著想著, 侍应从侧门出来, 手上拿著我们今晚的第一道菜: イクラ茶碗蒸し。 和上次一样, 在温暖的蒸蛋上铺满鲑鱼子, 蒸蛋入口很滑, 但今次的鲑鱼子卵壁较厚, 咬破后会残留些渣滓, 美中不足。 今年几次品尝鲑鱼子时都有同样的问题, 上次在 舞鹤 吃的也是这样 ( 详情可参考我上回的食评: 彼の创造性に感铭を受け)。侍应递上的第二道菜: 塩煎り银杏。 本人十分喜欢吃银杏, 尤其是日本的银杏, 颗粒很大, 而且肉质黏糯, 非常好吃。 今晚的银杏很饱满, 像小圆球般放置在一个颜色鲜艳的小皿上, 光是卖相已经非常讨好。 银杏入口软糯, 加上附在表面那塩的咸味, 刺激了口水的分泌。 一粒银杏一口酒, 好吃极了! ....刺身いろいろ看见师父一手拿著山葵,在磨板上用力画圆, 我知道是时候要吃刺身了。 今晚的刺身共有四款: 鲆、 螺贝、皮剥、 蛸。 在冬天, 鲆 可以算是高级白身鱼的代表。 今晚的 鲆, 看肉的纹理知道鱼不算大, 但肉质却十分清爽, 嘴嚼时还散发出淡淡清香, 真不错吃。上次来吃时第二道刺身也是 螺贝。 师父切得很厚, 呈上前把它用力往砧板上一摔, 螺贝立刻卷曲起来。 我挟起一片, 放之入口… 螺贝很脆, 咬开时肉身还有点海潮的味道。 如果大家下次有机会吃到新鲜的螺贝, 我建议不要点酱油, 直接吃, 仔细地品尝一下螺贝的鲜。第三道是 皮剥。 师父早已把鱼肉切成丁块, 跟用 皮剥鱼肝 造成的肝酱混合在一起。 好吃是好吃, 但鱼肉丁切得太小粒, 入口缺乏口感, 肝酱的滋味一闪即逝, 对习惯大口大口地吃的我来说, 感觉有点不足。第四道是 蛸。 蛸, 章鱼也。 朋友问师父是【樱煮章鱼】吗? 师父顿了一顿, 好像想说不是, 但最后又点头称是。 其实, 处理章鱼从来都是一件苦差事: 师父先要把章鱼用粗盐 (有些鮨店还会放萝卜蓉) 和 章鱼 一起揉, 目的是希望透过粗盐, 还有萝卜蓉内的酵素, 分解章鱼里面的蛋白质, 使肉质柔软。 揉多久就要看师父的经验和章鱼的大小, 一般最少也要30分钟。 接著, 师父会用一条木棍往章鱼身上敲打, 目的是把章鱼坚硬的肌肉打松, 好让在煮的时候, 更容易入味。 章鱼洗干净后, 把它放进一个预先用了水、 酒、 砂糖、 酱油 和 味霖 调出来的汤里浸煮。 章鱼遇热变成漂亮的粉红色 (樱花的颜色), 樱煮 一词由此而来。 今晚的章鱼, 肉质柔软, 不错吃。 但可能煮得太久, 导致章鱼表面有点脱皮, 口感糊糊的。 ....香箱蟹品尝了四款刺生后, 师父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蟹盖, 蟹盖内铺上了一条一条的蟹脚, 「这不是香箱蟹吗?」 我叫道。 师父看了看我, 点了点头。 我想大家应该知道, 香箱蟹 其实是雌性的 松叶蟹。 体型比雄蟹小。 如果雄蟹是品尝肉的甜美的话, 那雌蟹一定是吃蟹子的香了。 在我以前的食评曾提给过蟹子有内外之分 ( 蟹外 、 内子的介绍可参考我以前的食评: 幸せお寿司 ) , 这里恕我不重谈。 我想分享的是, 香箱蟹要好吃, 材料除了要好之外, 其实蒸或煮的技巧也有著重要的影响。 因为蟹不同部位的厚薄不一, 像身体的硬壳较厚, 没有较长的蒸煮时间, 蟹内子不会熟。 与始同时, 较薄壳的脚肉却因煮得过久而至失去弹性、 水份、 和柔软度。 鱼与熊掌间, 师父们都会选择把蟹子处理好而肉其次 ( 所以吃香箱蟹重点放在品尝蟹子 )。 万一将来大家吃到蟹子又香, 肉又柔软有弹性的香箱蟹的时候, 除了知道该师父的功力外, 还请大家记住处理背后的困难度和处理者付出的心机。 看师父将蟹盖放上砧板, 本以为他要拿碟来盛, 怎知他取出刀来, 把蟹盖一分为三。 「哈?! 不是每人一份吗?」 我心想。 师父这个时候才真的拿出三只碟子来。 我失望地看了看我的那一小份, 细长的蟹脚, 底下填满了蟹膏、 外子和内子, 就连蟹爪里, 像灯芯般细小的爪肉, 也给挖了出来, 盘在一起。 这是一道多费心力的菜式呀! 本想一口吃了, 但最后还是选择先把铺在上面的两条蟹脚吃掉, 再来欣赏那些石榴红色的外子和橙红色的内子, 混合著如细丝般的蟹粉… 欣赏完毕, 我一口吃之, 口腔内充满蟹的味道, 还有 外子 的脆和 内子 的香, 好吃! ...胺肝 . 真鳕白子上次品尝这两款 “冬季限定” 是在 舞鹤。 今次的 胺肝, 比舞鹤的更美味, 酒蒸胺肝口感软糯绵密, 浓郁的鱼肝味, 配合黑胡椒的微辣和 ponzu 的果酸, 滋味无穷。 可惜只有两小块, 意犹末尽。 上次在 舞鹤 吃了 生鳕白子 和 白子天麸罗, 今晚要品尝的, 也是生白子, 但其品质更上一层楼。 如果大家有见过未处理的白子, 都应该知道它是一大撮一大撮的, 但其实当中也在等级之分, 因 鳕鱼 的品种不一样, 其体内的白子味道也不一样。 最高级的白子, 要算是 真鳕 的白子了。 真鳕白子的纹路细致, 膜壁较薄, 不小心处理很容易弄破, 但其味道是众多白子之中最浓郁的。 今晚我们吃的白子, 正正就是真鳕鱼的白子。 师父为我们制作了两种吃法: 白子配 ponzu 和 烧白子。 白子配 ponzu 是最普遍的吃法。 其重点在于 ponzu 的酸和 白子 的鲜之间的平衡。 酸味过重, 侧白子没有味道; 酸味不足, 白子的丁点腥味又难以掩盖。 今晚的生白子, 酸汁下得虽然很少, 但恰到好处, 加上辣萝卜茸和细葱的辛辣辟腥, 好吃! 师父从厨房出来, 端上一个小白球, 原来是今晚的第二道白子料理: 烧白子。 先把白子洗干净, 放入热水稍烫, 让白子表面收缩定形。 之后, 立刻放进冰水里以停止其自煮。 取出后把白子弄干。 用火枪轻轻烧一下, 目的是让白子表面变得焦黄香口, 里面还得保持鲜嫩软滑。 烧白子不难, 但烫白子在时间上的掌握却十分考人。 白子遇热后, 颜色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所以放入热水后, 何时取出正是关键: 太早, 白子表面还没有收缩; 太晚, 整撮都给烫熟, 没有了外干内水, 外脆内软的口感了。 我把今晚的 烧白子 一口吃下, 其口感像烧绵花糖一般, 在口中爆开, 白子的鲜味充满整个口腔, 连调味也不用, 真的又简单又好吃。 ...蒸し鲍师父从鱼料箱中取出一只鲍鱼来, 用纯熟的刀法, 切出一块带有波浪坑纹的鲍鱼片 ( 为什么要切成波浪纹? 用了怎样的刀法? 有兴趣知道的朋友可参考我以前的食评: 彼の创造性に感铭を受け), 最后加上鲍肝酱呈上。 这个做法现今在香港很普遍, 有些人会对常吃的菜式失去新鲜感, 对我而言倒也不是一件坏事, 因为可以比较哪一间做得最好、 师父的功力如何等等。 今晚的蒸鲍, 我个人觉得其卖点不在柔软, 而是弹性。 这片鲍鱼不容易一下子被咬得细碎, 在咬断的一瞬即, 鲍鱼像会滑开似的, 往牙齿的两边闪躲, 在口腔的困牢和舌头的追逐下, 好不容易把鲍鱼咬成可以吞咽的大小, 这也刚好被肝酱在口腔壁上均匀地涂了一层, 连同口水, 一并吞下。 鲍鱼的品质不错, 香味澎湃, 但肝酱的味道不够浓郁。 我问师父, 能否告诉我他们的肝酱是如何做的, 他想了一下, 之后把做法详细地说了出来, 毫不隐瞒, 我真的非常感激。 ...ネタ箱 . 赤酢饭品尝过一连串精致的前菜后, 终于要吃寿司了。 师父探头进厨房, 吩咐了几句, 不一会, 小师父拿著小木桶, 把还有蒸汽冒出的酢饭倒进大师父身旁的大木桶里。 我举起相机, 迅速的拍了张相。 大木桶内的酢饭不多, 表示这里用来做寿司的酢饭都是新鲜调制的 ( 顺带一提, 如图所见, 这里是用赤酢的。 大家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不同的用酢对寿司带来味道上的影响, 可参考我在 Openrice 的专栏: 役割の物语 - 酢 ) 。 酢饭已备, 大师父从下面的冷冻柜中取出木制的鱼料箱 ( ネタ箱 ), 把木盖打开, 里面放著今晚所有的鱼鲜, 排列整齐美观。 我稍稍看了一眼, 有鲆 、縁侧、 𫚕、 春子鲷、 小肌、 赤贝、北寄贝等等。 光用看的, 已让我口水直流。 ...寿司いろいろ今晚合共吃了20贯, 材料好, 味道自然不会差到哪里。 从左上至右下: 鲔赤身 、 中トロ、 渍け、 大トロ、 春子、 小肌、 鲹、赤贝、 纽、 北寄贝、 海胆、 塩水海胆、 穴子、 玉子、 梅紫苏卷 和 干瓢卷。寿司的种类和其时令配合, 没有太大惊喜, 直至以下几款的出现 … ...牡丹海老牡丹海老 又叫 富山海老, 但其实在 富山湾 很少能抓到, 现在大部份都从北海道运来。 而且, 今晚这只 牡丹海老 还是活生生的, 那就更加难得。 其实在加拿大、 美国等地, 有一种叫 white spot prawn 的虾, 和牡丹虾长得很像, 一般的寿司店都用这种虾来充当北海道牡丹虾。 当然, 两者在价格上有著天壤之别。 要怎么分呢? 其实很简单, 看虾头就知道了。 北海道牡丹虾的头上, 有著白色的小圆点 ( 如图 )。 White spot prawn 也有白色小圆点, 但只在尾部, 头部两侧有明显的白色直纹。 那种 white spot prawn, 除非你在当地吃, 要不然极少有活的。 大师父迅速地把虾壳剥下, 在灯光下, 虾是透明的, 肉还在脉动著, 非常新鲜。 大师父握好寿司后把虾卵放回虾肉上呈上, 灯光下虾卵反射出蓝宝石的颜色, 刹是好看。 一口吃之, 虾肉不但爽脆, 嚼著嚼著, 牡丹海老特有的甜也布满整个口腔, 加上虾卵那滋波滋波的咬感… 好吃极了! ...车海老踊り牡丹海老吃毕后, 接著是活的 车海老。 记得上次我光顾的时候, 也有这一道。 今晚的这件寿司, 材料没有问题, 大师父剥虾壳也是干净俐落… 但问题出在握功。 大师父和我们一边谈天一边握, 可能力度没有掌握得很好, 在握第二手 - 酢饭按在寿司料时用力过度, 把饭按断了。 虽然在第三手 和 第四手 时尽力保救, 表面上勉强把寿司握成 ( 我相信大师父也不知道我有注意他每个动作, 所以勉强了事 ), 但当寿司放上来时, 寿司中间部份是凹陷的。 我拿起来时, 酢饭开始断裂。 为勉难看, 我赶快用无名指抵住寿司底部, 放之入口。 好吃吗? 好吃, 因材料的确新鲜, 美中不足出自于我个人的心理关口。 大师父明知酢饭断了, 如果把酢饭从鱼料中取下重握, 被食客看在眼里, 可能觉得不好意思, 就试著补救看看。 他也可能认为, 反正食客也不知道, 若无其事, 得过且过的就好了, 却偏偏遇著我这个固执的人。 我想: 如果这里是一般的鮨店, 那我还可以了解, 但这里算是香港有名的鮨店, 大师父如果是抱有这种草率的心态的话, 这里从前的高水准可能难以保持。 ...车海老茹で这一贯 车海老 寿司不是大师父为我做的, 是一直站在他旁边的 香港师父 帮我做的。 师父先把虾子煮熟, 把虾头里面的 虾味噌 ( 脑髓 ) 取出来, 仔细地剁碎。 然后, 小心地从虾腹的中线下刀, 刀在切入虾身的一半时停住, 把刀垂直, 再往砧板上一敲, 整只虾漂亮地被分开一半。 师父小心地把虾味噌涂在中间, 再握出寿司。 因车海老身型较大, 师父又把它一分为二, 方便嘴巴小的人食用。 我一口吃之, 虾肉爽脆非常, 而且很甜, 再加上虾味噌的鲜… 好吃! 虽然这个做法不是只有他会, 我以前也吃过很多次, 但他做事的仔细和专注令我无法不称赞他。 他笑著说了声谢, 之后我们就攀谈起来了。 师父表示, 在香港人做寿司有时候很无奈, 因为香港师父和日本师父站在一起, 客人都会选择日本师父。 其实香港师父的水准不会比日本师父差, 有时候反比日本师父厉害, 客人往往是心理因素作祟。 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却也无可奈何。 客人是现实的, 而且日本料理除了味道外, 也讲究官能的感觉。 唯一可以做的, 我认为是尽量教育客人, 让他/她们认识好与坏。 当客人懂得分辨后, 就会知道谁比较厉害了。 ...鲑儿我问大师父还有值得吃的吗? 他双眼放光, 点了点头。 之后, 他递上一张证明书给我看。 证明书上印有一条鲑鱼, 旁边写著: 【鲑儿】。 我细读了旁边的注解, 大致说: 这【鲑儿】 产于北海道, 是未成熟的白鲑, 平均一万条才出现一条, 有【梦幻之鲑鱼】的称号云云。 我问大师父, 为什么一万条才有一条? 它特别在那里? 大师父道, 其实鲑儿是自然变种的白鲑。 白鲑在成长期间, 有小数不知道什么原因, 到达某一个长度后就停止生长。 但停止生长的只是他的长度, 里面的脂肪还是一样在增加著, 最后变成全身充满油份, 口感像 鲔 トロ 一般。 这种 鲑儿 的尻 ( 排便的出口 ) 是粉红色的, 体形比成长的白鲑短小。 最重要是, 这种鲑鱼全都是野生的, 所以渔夫捕获后, 要花很多时间, 一尾一尾的去检查。 大概一万条白鲑鱼才会出现一到两条这种 鲑儿。 不要小看它小小一条, 其价格跟 鲔鱼 差不多, 是既珍贵又好吃的鱼。 今晚的 鲑儿,肉质软滑, 和香港常常吃到的三文鱼简直是天壤之别, 不需牙咬, 用舌头轻轻一顶, 鱼肉立即断裂, 而且油脂丰富 … 非常好吃! ...和牛和上次来的时候一样, 今天晚上我们也是有一道用和牛做的菜式。 朋友选择了铁板烧, 我也跟他选一样的吧。 虽然上次来的时候也吃过, 但隔了一年多, 且看看他们铁板烧的水准有没有下降。 铁板烧师父端出一块大牛排放在我们面前, 比较之下, 我觉得跟去年的那一块差了一些, 油脂分布也没有上次这么好。 上次的牛排香气十足, 但今次除了没有香气以外, 颜色也较暗哑。 ( 想看看我上次那块牛排的照片, 可以参考我之前的食评: 银座から世界へ ) 铁板烧师父问我们要吃几成熟, 我回答说跟上次一样, 四成就好了。 今晚的鉄板和牛, 明显没有上次的好吃, 拿来的时候, 肉不是很热, 只是微微和暖, 也没有上次的脆脆的表面, 不知道是不是煎好后放了好一段 resting 的时间。 ...十四代 . 极上绪白. 纯米大吟醸 . 生诘今晚共喝了两瓶酒, 第一瓶是我从 美酒蔵 带来的这瓶 【十四代 . 极上绪白. 纯米大吟醸 . 生诘】由 山形县 【高木酒造】酿制的佳酿。 此酒用了 兵库县 两种不同的酒米 ( 75% 爱山 和 25%山田锦 ) 酿造, 精米步合为 45 %。 ( 什么是生诘? 请参考我的食评: 滩の男酒、伏见の女酒) 有朋友问我什么是「绪白」。 简单来说, 绪白 ( 不同的白色 ) 寓意酿酒时, 在不同阶段, 白米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白色: 比如精米后这些白米的白、 泡洗米后洗米水的白、 蒸米后的挂米的白、 曲菌种附在米粒后那米曲的白、 米在醪中发酵时出现的气泡的白、 压榨后酒粕的白等等。 后来更直接把「绪白」一词比喻为 酒 的统称。 因此, 极上绪白 就是 " 极好的酒 " 之意思也。 十四代很出名, 我亦不禁抱著一个期待的心情去品尝。 酒倒在杯中, 可见其颜色之清澈, 像清水一般洁净。 但靠近鼻子, 香气却非常隐约, 似有若无。 再喝一口, 我心忽然一沉, 为何大家趋之若鹜的酒如此没有特色? 淡而无味, 就连几百元的酒也比她有个性。 我向前辈朋友一望, 他的反应和我一样, 他还说这瓶酒可能坏掉了, 下次去日本清酒吧时, 再喝看看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子。 就这样, 我们慢慢地喝著吃著, 和师父们说著笑著,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 到我们再举杯时, 酒突然变得好好喝! ( 难道这瓶酒要醒酒?! 我记得我问 美酒蔵 这酒要不要醒酒时答案是否定的 ) 我立即问朋友的意见, 朋友也有同感。 醒酒后, 香味变得突出, 有花和荔枝、 蜜桃的香气。 入口酒感柔和, 酒体不厚, 酸度适中, 除了刚才的花果味外, 米味也十分显著。 虽然日本大部份高级酒都喜欢用 山田锦 作酒米, 但个人觉得 爱山 的米味更加纯粹。 此酒余韵短, 配刺生和寿司, 一流! 唯一要注意的是, 必须醒酒! ...醒酒后的 十四代 好喝非常, 我们预估它很快会被秒杀。 为了测试是不是用 爱山米 酿的酒都需要醒, 我们又要了一瓶 以100 % 爱山米 酿造的佳酿… ...鳯凰美田 . 纯米大吟醸原酒 . Gold Phoenix今晚的第二瓶酒, 是 栃木县 【小林酒造】 所酿的 纯米大吟醸 原酒。此酒采用100%爱山米, 精米步合为 45%。如果大家一直有看小弟的食评, 应该起码对【本生】、【生诘】 、【山卸】和【山廃 】有一丁点认识 (【山卸】和【山廃】 的简介可参考食评: 彼の创造性に感铭を受け)。 今次,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原酒。 酒酿好后, 入瓶前, 有一个程序称为【割水】, 意思是把 仕込水 ( 酿造水) 加入酒中稀释, 目的是有两个: (一) 稀释后酒精感降低, 味道变得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尤其是女性。 而且味道太刚烈、 酒精度太高的酒, 亦不适合日常饮用。 (二) 日本的酒税法列明, 如果酒精浓度超过22%, 酿造商就要缴付额外的税金, 为了减低经营成本, 他们都会把酒精浓度减低。 所谓原酒, 就是没有 经过【割水】的酒。没有被稀释, 原汁原味。 原酒的酒精度一般比其他的酒要高, 但却能品尝到该酒最原始、 最真的风味。为了测试, 开瓶后我们先倒一杯出来试试。 试毕,我们就把酒放入冰桶, 搁在一旁醒酒。 酒被醒了十五分钟后, 我们就正式倒出来品尝。 两者确实有著明显的差异。 此酒洁净无色, 醒酒前香气不明显, 但醒酒后香味显著。 和第一瓶相比, 确实没有 【十四代】 那种动人的花果香, 但【鳯凰美田】米的香气欲十分特出。 此酒入口, 有著浓郁的稻米、 白饭的味道, 随之而来的, 是那强烈的酒精感 ( 不竟是原酒 ) 。 酒体厚, 酸味中高, dry , 余韵短, 是瓶刚烈的好酒。 配白身鱼, 甚至发光鱼都有点太强, 鱼味会给盖过, 幸好我们喝此酒时已经吃到 鉄板烧和牛 和 鲔鱼了…
继续阅读
这里一点都不陌生过了都不知几多次这早已成为我的饭堂每次来都满足得很这次亦不例外由放一早已订好枱加上必定已叫他们留好吃的给我所以惊喜也不少这里有几样东西是在外怎样也吃不到的就是剥皮鱼..鲍鱼加肝...高菜炒饭...吞拿鱼细卷..蚬汤但今晚一到来就看到大闸蟹当然要问一问我会否有得一试他们说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整所以也可给我一试全程看到师傅起肉这也是醉了不用自己起肉也真是好味道也不错今晚特别的有这北海道多春鱼原来我们平日吃的是其他鱼并不是真正的今晚一试..果真分别也出来了矜贵的也有这鲑鱼可以是万分之一才有一条美味指数当然高窝心的饭当把我名字刻上筷子上今后我有自己的私家筷子噜吞拿鱼细卷也是我每次不可少的一样必要加的紫苏叶..在别的店加的分量一样但吃到口里还是淡淡的而这里你可以十分明确吃得出跟其他店的分别其实饭堂之所以吸引我它每件鱼生的温度..出食物的时间都刚好看到他们的整作过程也很用心而且每到季节性都更会有新作这次大闸蟹也真喜出望外想不到日本餐厅也会有
继续阅读
首先十分赞同之前的食家对此店的评语,食唔食到好嘢,要看运气。本人都几怕去一间店,Head chef 和其他师傅的食材是不同的,要由head chef serve 你才会吃到好嘢。这总括了这一餐的感觉,因为我一边看著隔离有几款好像很精彩的而我们没有,而我们已经是order $1980一位的那个set。 前菜:三文鱼子蒸蛋,冻食的,三文鱼子好大粒,平常不好此味的我,也很多扫光。 混了鱼肝的剥皮鱼,鲜甜。 鲣鱼,加了点蒜头,好食。 新鲜八爪鱼,有嚼头,有八爪鱼味。 两款烧了的,鲭鱼和太刀鱼,鲭鱼一般,太刀鱼不见肥美,可能太细件。 炸粟米球,好食。 他们自家腌制的乌鱼子 煮八爪鱼,软腍腍,很入味,想要多一片。 鲍鱼配鲍鱼肝酱,那个酱干挣挣不够滑也不够creamy,而且份量少,可能唔够时间啩;鲍鱼愈嚼愈无味,之前在今村和Sushi Shikon 吃到的出色很多。 腌了的池鱼加紫苏 ,一般。 寿司:金目鲷、中拖罗、白虾、拖罗、两款海胆、两款海鳗、蛋,还有一款忘了是甚么鱼,共九件。老实讲,没有那一款特别突出,不是不好食,又不是好好食,非常意犹未尽,见隔壁点了纳豆紫苏卷,我们跟著叫,结果那卷成了当晚的精选。 最后有汤和生果。 这一餐$1980 ,不知道值不值,但有少少失望是真的。
继续阅读
I have been writing more often on Japanese food, thanks to my foodie boyfriend =) so this time, here we are at Sushi Ginza Onodera, which has just joined the HK sushi dining scene over the summer. Originally from Ginza Tokyo, the head chef at Ginza shop had his training at Sushi Zen. The three chefs in Hong Kong were sent from Ginza shop, and we asked for Saito San for the night. I had tried lunch here before which ranged from HKD 280 - 1,180. We were seated in the corner of the room of 10-12 people and picked the Omakase set without adding teppanyaki of HKD 1,980.Dinner began with this lovely chawanmushi, with ikura on top. The egg was smooth and flavorful. Each mouthful was pure pleasure!The first sashimi was chewy Kawahagi served with its liver dip.It was certainly not the most beautiful fish to look at, but it absolutely tasted sensational when it was served with liver! I let it dive into the sauce for a good while before having it chewed up.Moving on, we had Conch.It went quite well with wasabi and vinegar, was also on the chewy side for texture.After we were done, Saito San placed a small bowl of Deep fried Gingko Nuts in front of us. and I adored them, which had a balance between gentle sweetness and bitterness. One of my favorites for the night!Followed by Katsuo, which was lightly seared on the surface (tataki) and served with chips and lime juice. Loved its meaty texture and faintly smoky aroma. The lime sauce which was sprinkled delicately has added colors to its savory taste.Next, we had Anko liver,which was prepared with red wine sauce. It was dense and creamy, but not greasy, and went very well with the sauce. A Japanese version of French Foie Gras!This looked very きれい - Smoked Saba with mashed carrots. Fatty as usual.Then Grilled Octopus was offered. Octopus was not my usual favorite, but this was quite decent in the sense that it was not overly chewy.Abalone came right after, withabalone liver sauce. It was tender and sweet with the ocean aroma; and the greenish mousse made out of abalone liver added extra intensity and depth of the flavor!Hairy Crab was a little disappointing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dishes. Did not find it to be really that flavorful and outstanding... I reckoned I've had better hairy crab at other Japanese places in Hong Kong...The sashimi below was Buri. Quite fatty and rich as usual, and gave a slightly sweet aftertaste.And here's my boy's favorite - Sanma. Loved how was it sliced with this pattern, and it was lusciously delicious as always. One was served raw and the other was grilled, he favored the former while i prefered the latter.Below was Grilled Hokkigai. Its mildy sweet aroma became more distinct as it was chewed for a little while and it was as not as chewy as I had imagined. Nomnom~Kinmedai nigiri was placed in front. Slightly pink, tender and succulent.Toro below. Wouldn't say much, since there was another one coming up later.Kohada was very refreshing with its vinegary taste, but glad it had not lost its own moisturen and was still tender.Hon-kamasu. The thick cut was lightly seared and the meat was of a firmer texture. It offered a meaty flavor.Shimaaji.Mildly oily and it was crunchy!my love of the night - Kamatoro!Came back for this since my first lunch visit back in August! This is the flesh around the tuna's collar bone... Beautiful marbling patterns and the lovely slices overlapped with each other... Decadent!Ikura - a good combination of briny and sweet.Anago. Fluffy and mildly warm when eaten.Bafun Uni.Beautiful orange and dense taste.Karasumi. Saito San opened his box (which resembled his treasure box) and took this out. 3 year Karasumi that was brought over from their Japanese shop. Adored it that even when it was only a thin slice! so fragrantly dense in flavor, slightly sticky and possesses an oceanic taste! nom nom nom~Tamago.It looked just like a Japanese castella cake! Balanced between sweet and savory with a bit of moisture.I had Green Tea Panna Cottawhile he had the pudding. Lovely matcha taste and smooth milky texture.Enjoyable dinner and I liked the private setting that the rooms were made cozy and small. Eating good food is fun, but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he company and the time spent together. Happiness doubles when it's shared.
继续阅读
《一味:鮨银座おのでら》Sushi onodera的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就是这间店在原先银座あら辉的基础上新开的那一间. 恰巧今天又谈到了あら辉。而香港新开的Sushi onodera位于上环的荷里活中心,由日本一财团控股投资,且主厨是来自日本寿司善的师傅saito san:在其切酸姜、处理Maguro和Uni的时候不难看出处处充满著寿司善的影子⋯我曾一直强调,江户前寿司考究的是'醍醐之味',不同的鱼材在放入山葵和舍利之后手握或加入正确的新鲜元素(如鱼虾蓉,柚子⋯)便成了一贯寿司. 每一贯寿司应该突出它本身的个性,才能让食客脑子断片几秒然后回神. 不得不说,这儿的搭配确实是好,握功也算香港一流,不亚于城中许多高级店… 只可惜了鱼材鲜度不佳,Kohoda太过于咸… 浪费了一家好餐厅.但是这不是怪象,而是常态,日料开进日本容易,开出去就难了. 因为,原材料是由市场所决定的,市场应该是让生态来主导的,厨师应该侧重这点来料理.要是问我1980+一客的Omakase值不值当,我只能说看运气,当日有好的食材就值的,没有好的食材就只能看运气了.余下的就仁者见仁,智者见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