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18
18
港铁西湾河站 A 出口, 步行约2分钟
继续阅读
开饭介绍
虽然厨师是正宗印度人,但老板却是道地的香港人。故这里不失印度菜式风格之余,亦能顾及香港人的口味,甚至印度菜式内少有的海鲜也能在这里吃到。\r\n到这里不能不试香料烩羊膝和印度香料烤鲜鱿。
继续阅读
营业时间
星期一至日
11:00 - 15:00
18:00 - 23:00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请与餐厅确认详情
相关文章
听闻尼间咖哩屋系区内开左廿几年亦拎过米芝连餐厅入面仲痴住各大周刊同报纸既访问.叫左个羊腩 但对于中意食膻味既我黎讲无咩膻味 不过怕膻既朋友可以一战当切开羊腩果阵 好明显仲可以见到一丝丝既肉肉质亦软腍咖哩中有浓浓茴香味夹杂住辣同酸个薄饼亦相当唔错外面脆口 入面仲系好软熟食到饼边仲有少少烤既味道.系食饭既过程中 老板时不时都同食客吹水令到个气氛好似回到家既感觉个个都笑咪咪咁今时今日既服务态度真系好少有啦价钱亦唔贵 人均二百蚊内经过既朋友不妨一试
继续阅读
This is my first time trying curry at this restaurant. Generally, food is great. But we suffered attitude from the guy serving us (I'm not sure if he is the boss). It was a Thursday night n there were only two tables occupied so we asked for a 4-sitters but the guy refused n look despise. Worst thing came when we wanted to bill with card, I haven't made the request of card machine but only holding the card, that guy immediately said "this is only 264". Then gave us a reason that the card machine was broken. This is totally insane and no acceptable to have customers suffering such a bad attitude.Definitely won't visit this restaurant, never again. 😡😡😡
继续阅读
想讲我好多年前已经间唔时会去恒河。觉得佢啲嘢食有水准,服务亦都👌🏻,老板好nice。 时隔多年,寻晚再去同朋友食饭,一坐底已见到原来转左手。由印度人接手,我觉得无所谓啦,食饭姐,边个做都好,啲嘢食好咪就得。同朋友睇完餐牌,印度人老板过黎落单,落完一个餐后同朋友讲左两句话想转餐饮第二啲特饮,点知个老板以为我地只叫一个餐,佢话两个人唔可以叫一个餐,即刻拧转第表示唔欢迎我地,咁我地即刻解释番我地系叫两个餐,佢先继续帮我地落单。餐汤正常,不过比起已前,无左胡椒饼。朋友叫左牛尾中辣,我叫左白咖哩蔬菜少辣。朋友个咖哩正常,佢都话👌🏻,我个咖哩蔬菜,佢落错单变左咖哩虾(本身唔食肉的,不过食左就算啦),仲要好辣,朋友即刻试下我个咖哩,话我呢个辣过佢果个(少辣比中辣更辣)。个烤饼系整得好食 我地仲转左两杯特饮,一杯蓝梅乳酪,一杯忙果乳酪,朋友果杯就无咩甜味,我果杯就好甜好甜 老实讲,得两枱客都落得错单,同埋咁既service,无下次
继续阅读
一入门口,老板指示我坐在厕所门口的二人台,我见到门口有一张四人台无人坐,仲有楼上, 十二点未够, 点睇都唔会坐满。所以问佢可唔可以坐第二张,老板耍手拧头话无,仲俾左啲好厌恶既眼神我,算,下次有位都唔使预我,几好食都系假, 况且系普通货色。
继续阅读
认识了几位南亚裔人,令我想学习如何品尝印度菜。另一原因是印度菜系,在古代是亚洲第二大菜系,对缅,泰,越,马,星,印尼,日本菜式等影响甚大。欲识品评其他亚洲菜,追源溯始,先要了解神秘的印度菜。「香港咖哩之父」谢先生在1990年在东大街开设此店,烹调适合香港人的印度菜,此店应是我入门之选。他两次选址都是在食客「扫街」猎食旺地。格局朴实无华,分两层,面积不大。先试平民化午市套餐,其次试晚市套餐和重点推介𩠌菜,最后翻查书籍。原来我对印度饮食文化,是如此陌生。香港印度菜有四大特色:👋 1 豪迈的游牧民族风格👋约4500年前,雅利安族其中一分支,占领印度河地区,印度文明正式开始。雅利安族是游牧民族,其后入侵的马其顿人,阿拉伯人…亦是。据悉,此批印度人迁居农业发达的恒河后,重视牲畜,特别是牛,加以保护,故印度饮食文化,喜食羊肉,饮乳酪,用手取食物。🍵(1)少汤水🍵亦因此印度的饮食文化,不重视饮汤水(另一原因是天气太热)。此店餐牌只有3种汤而已,反映此特色。午,晚市套餐配合香港文化,有西汤。粟米汤十分清甜,颜色鲜艳。晚餐有南瓜汤,颜色与粟米汤相同,加更多胡椒,甜美之中多添上几分辛辣,味道不错。其实,应只是用蔬果煮沸,加上香料。这算是印度菜特色。🥛(2)饮乳酪Dahi🥛点选的印度乳酪饮品名为lassi。是芒果汁与乳酪混合,最为解渴,可解辛辣;甜中带酸味道,似我们喝惯的乳酸菌饮料,亦似鲜榨芒果汁,易被香港人接受,可以推荐。🖐(3)手抓饼🖐最多人食的食品不是咖哩角,而是烤饼。估计它渊源自数千年前波斯的馕饼。波斯人把麦制成面团,发酵后贴在馕坑烤焗。由于水份少,易带,适合游牧民族。此美食有2000岁!印度烤饼主要分为3种,没有统一译名,香港人最爱的印度面包/拉饼是naan,便是在上述提及在馕坑烤制。午餐附送的较冻,晚餐的份量多一倍,较热。其实单点的最好,热烘烘的,感觉会较佳。宜每次只叫一份,以保持热度。建议指明选香葱味,更加香脆。饼呈三角形,厚身,酥香软糯,绝不油腻。对比之下,西式薄饼pizza较「热气」,亦较肥腻。用手(右手)蘸点咖喱汁来吃,是为印度菜双绝。第二种是roti,用炉煎烤的麦饼,呈圆形。第三种paratha 是酥油饼。还有,建议点选有芝士馅料的naan,即是panned kulcha,很迎合香港人爱芝士的口味。所以kulcha是我推荐的另一类烤饼,不蘸咖哩汁亦很好食。其他杂类很多,晚市的welcome snack是胡椒饼,极为香脆,可蘸绿色酱汁食,可见烤饼其实主要有5大类。印度人在家中进食,多数仍保留手抓的习惯。很多人会把咖喱汁涂在naan上进食,与香港人套餐亦可选印度高山米饭(Basmati),因雨水少,入口感觉有很大不同。当然你可能不习惯。客1人多数点炒饭。🔥(4)铁板餐🔥印度菜重视铁板,此店餐牌列举铁板菜达7款。点选了烤猪仔髀。如西餐厅般,用铁板上台,吱吱喳喳,香气扑鼻。有4只猪仔髀,烤得恰好,保留肉汁,焦香澎湃,酱汁入味,惹味非常,垫底洋葱吸了味,十分可口。反映了洋葱是印度人使用率最高的香料。所以中印之间的帕米尔高原,古代称为葱岭。铁板菜英文称为tandoori,tandoori是指类近馕坑的窰,煮法不是西式煎炸,是用印度式火炉烤焗。可见铁板饮食文化,亦与游牧民族豪迈风格有关,据有研究,指是受蒙古人行军,用兵器就地取材烤食影响。食完你会感受到印度菜和新疆菜同出一源(如喜食烤羊,用孜然粉)。细看整个餐牌,我上载了各页内容,印度菜的食材简单,精湛的是调味,这亦是豪迈的游牧民族风格。🌱2香料纷陈🌱🍃(1)香料,药材,香叶并用🍃真正印度本土饮食文化特色,是盛产,善用香料。黄姜粉,辣椒,丁香,肉桂,茴香,肉豆蔻,洋葱…在古代都是名贵之物,西人用于防腐,中国人多用于药用。哥伦布,郑和出海,都是为了它们。中印之间的航线,称为「香药之路」。印度教徒不食牛,回教徒不食猪,真正印度菜主要吃羊。香料(masala)烩羊膝是具代表性的印度菜。在印度菜馆,应点选餐牌有masala马萨拉的食品,意指运用综合香料。此道菜式的酱汁稠密,很多洋葱,椒粒,盖住了羊膝。呈橙黄色,是香料混入酱汁的效果。入口有呛鼻感觉,感觉有点儿不自然,这便是香料汁和咖喱汁的分别。羊肉鲜嫩滑溜而带嚼劲。印度烹调多不会预先在肉下底味,而重视香料汁液,故羊膻味丰盈,应是新西兰出口,但未必人人可接受。故有云:印度菜重视香料的组合和烹煮次序,而不深究切炒手艺。👳(2)擅长咖哩👳香料之中,咖哩(curry)为最著名。咖哩应由印度人最早烹制,印度式咖哩当然重视多样香料配合。晚餐之咖哩羊仔腩的色香味,均与香港人常见的咖哩不同。马来菜亦有咖哩羊腩,后者不论红,绿,黄色,均有椰汁。印度咖哩的颜色呈深棕色,与东南亚的黄红绿明显不同,并且较稠浓。香方面,带有呛喉感觉。味方面,则有较多元香料冲击味蕾。因我点选小辣(不向店员指明,厨房一律供应小辣),分野不算太大。羊仔腩是澳洲出口,质素佳,全是近骨的嫩滑部位。再刻意点选浓咖哩炒青口,领会干炒咖哩的感觉, 餐牌中文有「浓」字和英文masala字眼,即同样有很多综合香料。入口感觉呛喉,但其实不太辛辣。食海鲜却没有湿润感觉,始终不习惯。其实印度咖哩少用海鲜,南部除外。所谓北印重香,重麦,南印重辣,重米,此店应是北印度风格。鸡🐑(3)喜羊羊🐑因回教徒不吃猪,印度教徒不吃牛,佛教等教徒不吃肉,印度菜多吃羊,其次是鸡。此店较本土化,多猪牛类。午,晚餐均会有素食供应此方面则反映现实。3本土化 澳门葡人创出澳葡菜系,英国把印度人和印度咖哩带来香港,香港亦应有「港印菜」,此店可为代表。(1)此店把印度菜本土化,多用白咖哩(korma)。这种咖哩是日本人发明,发源在北海道,以压力抑制姜黄成份,并加入奶油酱。此种咖哩当然无辛辣感觉,并带有丝丝甜意。此种日式咖哩,本文不作讨论。(2)另一个本土化方向,是发明蕃茄咖哩。我选的午餐是蕃茄咖哩牛尾(makhani),用适量蕃茄中和咖哩的辛辣。牛尾有一大一小,味偏淡。第一次食咖哩加上蕃茄,有创意,亦适合夏天。面上加有椰奶,是南印度做法,中和后,味道偏淡,不适宜送饭,感觉清新。👱4受英国影响👱☕(1)拉茶☕随餐附送的咖啡十分差劲,是开粉冲水式。香港人是重视餐后饮品,应供应印度拉茶(Masala chai)。他们把香料加入英国奶茶。先煲沸水,依次加红茶,姜,奶,马萨拉香料。🍽(2)西餐形式🍽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宜凭英文词语点菜。现在印度人普遍用刀义吃饭。总括而言,以我香港仔的味觉,naan令人最有追加添食的冲动,curry只是陪衬,印度的小食类papad是比正餐吸引;香料masala最有印度菜风味;乳酪mango lassi 最解渴,是印度版的许留山A1饮品;蕃茄咖哩makhani是有诚意的本土化食品,可发扬光大,铁板tandoori最香口。抗拒印度菜的人,只宜食铁板tandoori和naan。甜品不宜选,故餐牌只有3款。尖沙咀多印度人煮的印度菜,中西区多优雅印度餐厅,特别是自助餐,可挑选合自己口味的。要本土化,平民化的印度菜,则可选此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