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10
11
等級4
今日又去香港歷史博物館,之前先在附近來個快速午餐,完全沒目標餐廳,碰巧經過「三餐冰室」,就在這裏開餐。雖然並非擁有悠久歷史的港式老冰室,但裝修風格就加入了一些 1970年代建成的第一代公共屋邨元素。最明顯一點就是餐廳玻璃外牆刻意燙上了第一代公共屋邨(非1950 年代徙置區)的相片。室外陽光普照看不清楚,室內影的相片就清楚得多了。撥開門外塑膠捲簾,原來是一條小甬道,甬道尾是類似霓虹光管的餐廳招牌。甬道一邊是冰室室內,還有一道自動趟門隔開;另一邊牆壁就掛了幾個鋅鐵皮信箱,很明顯是 1970年代的公共屋邨元素。還有一個更明顯的 1970年代茶餐廳或冰室特色,就是撥盤式模擬信號電話。當然,眼前這台電話只是裝飾品,已經不能使用,但就勾起無數兒時回憶。今時今日,由幾歲的小朋友至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人人手拿一台移動電話;20歲以下的年青一輩,當然想像不到就只在30年前,茶餐廳或冰室內的這台免費固定有線電話的重要性。更抵死就是旁邊張貼的字條「打電話請勿超過3分鐘」!完全是當年的實際情況。室內裝修環境同其他普通茶餐廳無異,只是較為摩登、及更加光猛,因為冰室兩邊都是落地玻璃,直接面向街外。為了強化一下老香港
更多
今日又去香港歷史博物館,之前先在附近來個快速午餐,完全沒目標餐廳,碰巧經過「三餐冰室」,就在這裏開餐。
5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3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雖然並非擁有悠久歷史的港式老冰室,但裝修風格就加入了一些 1970年代建成的第一代公共屋邨元素。最明顯一點就是餐廳玻璃外牆刻意燙上了第一代公共屋邨(非1950 年代徙置區)的相片。室外陽光普照看不清楚,室內影的相片就清楚得多了。
3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5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撥開門外塑膠捲簾,原來是一條小甬道,甬道尾是類似霓虹光管的餐廳招牌。甬道一邊是冰室室內,還有一道自動趟門隔開;另一邊牆壁就掛了幾個鋅鐵皮信箱,很明顯是 1970年代的公共屋邨元素。
4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還有一個更明顯的 1970年代茶餐廳或冰室特色,就是撥盤式模擬信號電話。當然,眼前這台電話只是裝飾品,已經不能使用,但就勾起無數兒時回憶。今時今日,由幾歲的小朋友至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人人手拿一台移動電話;20歲以下的年青一輩,當然想像不到就只在30年前,茶餐廳或冰室內的這台免費固定有線電話的重要性。更抵死就是旁邊張貼的字條「打電話請勿超過3分鐘」!完全是當年的實際情況。
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室內裝修環境同其他普通茶餐廳無異,只是較為摩登、及更加光猛,因為冰室兩邊都是落地玻璃,直接面向街外。為了強化一下老香港公共屋邨元素,刻意添加了一些簡單裝飾。
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4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25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餐牌是典型茶餐廳 / 冰室,有齊常餐、午餐、三文治、焗飯 ⋯⋯ 還有其他林林總總,不能盡錄。
4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88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95 瀏覽
1 讚好
0 留言
92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其中兩杯餐飲:一杯凍阿華田、一杯凍朱古力,之前未試過喺茶餐廳要這兩杯類似飲品,到底有什麼分別?並排在一起,明顯地右邊的凍朱古力較左邊的凍阿華田的深色;味道方面,朱古力較香,阿華田則多了一重麥芽濃香。
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厚切午餐肉通粉常餐($48)選配炒滑蛋及牛油多士。炒滑蛋是徹底失敗,完全唔滑溜,自己動手在屋企炒還要好食;雖然多士表面都算有少少金黃,但是白方飽本身完全唔掂,氣孔太梳太大、唔夠細密,麵包鬆軟得來有點假。
3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通粉味道正常,不過不失;午餐肉以茶餐廳標準是真真正正的超級厚切,很難得。以 $48 的常餐來說,分量充足,很抵食,但質素就麻麻了。
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0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揀了聲稱限量版的豉汁蒸排骨飯($50),見到碟飯之後非常失望。蒸熟了的排骨雖然份量很多,但表面有點乾癟癟。另外,白飯是分開煲熟,並非與排骨一齊蒸,肉汁不能滲入飯粒內。最後,豉油分開另上,雖然餐廳已經有自行調制,但味道只是一般。簡單而言,這個蒸排骨飯的排骨、米飯、豉油全部分開獨立泡制,失去了豉汁蒸排骨飯三位一體的原意。
豉汁蒸排骨飯
$50
12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非常普通的一間港式茶餐廳,未至於難食,但絕對唔係好食,應該唔會再幫襯。雖然餐廳的宣傳金句:「安坐三餐簡單滿足」、「尋常的味道才是那杯茶」等等好啱聽,但都要好味道才能夠吸引客人。
2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3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以上食評乃用戶個人意見 , 並不代表OpenRice之觀點。)
張貼
評分
味道
環境
服務
衛生
抵食
用餐日期
2019-09-28
用餐途徑
堂食
人均消費
$60 (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