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辣豆腐湯✨$98
簡單又最能展現到餐廳基本功的經典。但入口鮮明的辣度過後便是一個字鹹,豆腐在滾湯的過程中已全數爛開之餘亦磨滅了豆香,也沒有加雞蛋去讓味道溫潤同時令湯汁稍為濃稠。再直白一點感覺就是即食麵湯粉打開沖水的程度,連蔥花也吝嗇得好像走個形式串場,實在大失所望。

辣豬骨湯✨$118
餐廳另一自傲的招牌菜,上枱的視覺效果滿分但上嘴便又露出馬腳,大骨本來已甚少肉,偏偏部位還最乾柴、最少骨膠原,像湯渣般的肉絲味如嚼蠟,和又是偏鹹的辣湯毫無關係,唯獨一讚是豪爽的紫蘇籽粉。

煎餅✨加配$54
全晚唯一合格,當中韮菜煎餅最出色,但考慮到原材料成本之低,加配$54卻只有三口完事是和搶錢無異。

韓式大豆奶✨加配$28
甚少於香港韓餐出現的飲品,在鹹得近乎洗腎邊緣中的一口清泉,麥芽的香氣帶走了負擔感。
—————————————————————
建基於對韓國文化的熱愛,這頓晚餐終歸是因愛成恨,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實在不吐不快。韓國菜於港普遍已是定價過高,執行力和當初設想的美好願景大相逕庭,實在難以展現韓國菜的細緻和深度。調味偏鹹不是死罪,亦是本來醒酒湯的特色,而是敗在食材之間割裂,沒有應有的融和,其實只要確實使用멸치和다시마去熬製高湯便不會叫人感覺如此廉價。餐廳成敗第一印象尤為重要,餐牌和點餐系統皆以韓文為主已令人感覺門檻高,空有形式更叫人意難平,希望餐廳審視一下備料的環節,比起減省必要步驟,精簡菜單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