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2-09-16
86 瀏覽
在元朗想吃越南菜的話, 彷彿只會想到元朗廣場地下的越棧, 其實別的小店水準反而更高, 同樣的價錢卻予人更多的驚喜來。還記得最初幾年搬入這區時, 也不常踏足大馬路以外的街道, 後來才漸漸發現鳳攸南、北街一帶真是美食的集中營, 各式其式, 特別多富心思的小店, 令人既興奮又有點迷失。 自年前不知怎的找上門, 有幸嚐過越式法包後, 一直都這小店念念不忘, 不時也會製造機會登門造訪。 只是地方實在細小, 目測只約二百多尺, 勉強只能容得下廿多人, 所以也別奢望會闊落, 檯與檯之間基本上也沒多少距離, 但佈局還算簡潔明亮, 只好專注在食物身上。 二人套餐固然經濟抵吃, 已包小食、湯粉和飲品, 但這天不想吃得太飽, 加上心儀的又不在此列, 還是乖乖的散點好了。 火車頭看起很大堆頭, 材料堆放得滿滿的, 份量一點也不欺場。 面頭盡是一束束的香葉, 足以令湯底香氣倍添, 更收點睛之效。 我這多心且貪吃的人, 很多時都傾向不同用料的配搭, 這可算是我的恩物。 先將香葉在湯中浸一浸, 將香氣全迫出來, 唯一是欠點辣椒粒和青檸。 湯底清甜甘香, 但牛骨味的香氣未算十分突出, 至少也肯定是熬製過一段時間, 非
自年前不知怎的找上門, 有幸嚐過越式法包後, 一直都這小店念念不忘, 不時也會製造機會登門造訪。 只是地方實在細小, 目測只約二百多尺, 勉強只能容得下廿多人, 所以也別奢望會闊落, 檯與檯之間基本上也沒多少距離, 但佈局還算簡潔明亮, 只好專注在食物身上。 二人套餐固然經濟抵吃, 已包小食、湯粉和飲品, 但這天不想吃得太飽, 加上心儀的又不在此列, 還是乖乖的散點好了。
坊間各家的配料都不盡相同, 觀乎最基本的生牛肉甚為對辦, 即使浸在熱湯之中仍呈鮮嫩的粉紅色, 不至於全熟致掃興。 入口柔軟腍滑, 當然也要輕嚼一番, 肉味不遜, 帶著少許脂肪更見甘香肥美。蘿蔔雖只屬伴菜, 但風頭一點也不被比下去, 清甜無渣,既爽甜多汁, 丁點兒苦澀也沒有, 甜味自然不作假。 早已開邊的牛丸回彈力極強, 而纖維卻不粗鞋, 鬆軟之中不會失掉那份爽脆, 帶著微微牛的羶香。 反觀牛柏葉算是平平無奇, 硬實難嚼, 加上本身味道也很淡, 吸引度難免太減。如換上牛筋的話, 命運又可否得到改寫? 清湯配上河粉還是最妥當, 比金邊粉稍粗身, 雖然未如煙韌彈牙, 但夾起來不易散, 又或是太細碎, 要將湯中的精華充份吸收絕非難事呢!
見鄰桌的法包一副美味的樣子, 印象中與年前的沒多大分別, 真要找天再來好好回味。 小店所付出的心機和努力, 是有目共睹的, 能令客人回頭, 而且牢記在腦中, 算得上是個成功的好例子。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