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15
4
等級4
很久也沒試過星期六一大早便出發,到了中環,完成任務後,先在銅鑼灣逛了一圈,再跳上了巴士到北角。下車剛好在十三座門口,心血來潮便吃了一串牛雜,下次再介紹。然後便算著目的地進發,走了有十五分鐘,差不多是由北角站走到鰂魚涌站。先說豬手,燉得肉都差點化開,醬汁又香又濃,最愛就是經過長時間烹煮後豬手的膠質都半溶化,太好吃了。別處真的吃不到。主角是麵條,先咬一口,難得這種生麵也會有很好的靱度,就是台灣朋友說的很Q。約不是手造和用竹桿一下一下的搓出來,根本不能在這種口感。再細嚼,一陣又陣的香味在口中散發出來,想了想,是鴨蛋香。傳統的麵條都是有加鴨蛋的,但因為成本高,現在大量生產的都不可能嚐到這種香味。如果有一天我身體差得不能再吃豬手,我還是會撐著身子單點這裏的麵條來吃,是有幸福的感覺噢。再說多些,手造跟機製的麵條最大分別就是手造的可以靠著師傅的經驗,透過十指間的感覺,感受到要多點水還是多搓幾下,麵條才可達至最佳的口感。機製的可以保證產量,但犠牲了質量。不知道那天才又有動力跑到老遠吃這口麵,今天,步出小店時,我真的有衝動叫老闆娘一定要做下去,不要放棄這古老失傳的美味。更多圖片:http://blog.
更多
很久也沒試過星期六一大早便出發,到了中環,完成任務後,先在銅鑼灣逛了一圈,再跳上了巴士到北角。下車剛好在十三座門口,心血來潮便吃了一串牛雜,下次再介紹。然後便算著目的地進發,走了有十五分鐘,差不多是由北角站走到鰂魚涌站。

先說豬手,燉得肉都差點化開,醬汁又香又濃,最愛就是經過長時間烹煮後豬手的膠質都半溶化,太好吃了。別處真的吃不到。

主角是麵條,先咬一口,難得這種生麵也會有很好的靱度,就是台灣朋友說的很Q。約不是手造和用竹桿一下一下的搓出來,根本不能在這種口感。再細嚼,一陣又陣的香味在口中散發出來,想了想,是鴨蛋香。傳統的麵條都是有加鴨蛋的,但因為成本高,現在大量生產的都不可能嚐到這種香味。如果有一天我身體差得不能再吃豬手,我還是會撐著身子單點這裏的麵條來吃,是有幸福的感覺噢。

再說多些,手造跟機製的麵條最大分別就是手造的可以靠著師傅的經驗,透過十指間的感覺,感受到要多點水還是多搓幾下,麵條才可達至最佳的口感。機製的可以保證產量,但犠牲了質量。

不知道那天才又有動力跑到老遠吃這口麵,今天,步出小店時,我真的有衝動叫老闆娘一定要做下去,不要放棄這古老失傳的美味。

更多圖片:http://blog.yam.com/ywjoseph928/article/19454010
17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15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2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16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以上食評乃用戶個人意見 , 並不代表OpenRice之觀點。)
張貼
評分
味道
環境
服務
衛生
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