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6-12-21
6217 瀏覽
如果不是近年多了內地人來香港,「湘」、「川」菜也許只是小道菜色。 老實講,90年代初,深圳已出現大量麻辣燙的小店,之後陸續出現的乾鍋及麻辣火鍋,都是成行成市,香港不是沒有,但店主往往怕痕又怕痛,自作聰明,減辣之餘又改東改西,變得不倫不類。 多年下來,香港終於多了班愛辣的朋友,而餐廳亦開始主打正宗口味。 QI原先在灣仔開業,後來在尖沙咀開設新店,環境更開揚,氣氛一流。 幸好身邊有班嚐辣的朋友,既然相約到,當然不能錯過。 Sichuan Cooler 以益力多加入荔枝水、雪碧及荔枝肉,清甜冰凍,用來解辣一流。 龍抄手 令人想起紅油抄手,辣度只是一般,反而雲吞皮薄滑溜,不錯。 口水雞 大量的椒粒及辣油蓋過雞面,用的是雞髀位,肉質依然嫩滑,但雞味都給蓋過了。 川辣雞翼 完全給辣椒粉蓋過,咬落香脆,又有辛勁,用啱呷啤酒時食。 生菜包 由於生菜有減辣的作用,所以先後order了好幾次,用來包裹辣肉碎是啱啱好,外層清爽而內裡辛辣。 霸王辣蝦 整晚菜色中,辣度最澎湃的一道菜,奉勸一句,吃之前把沾上蝦身的多餘物掃走,還是可以接受的,論質地,蝦肉仍保留了爽彈口感,喜歡勁辣的朋友真是
老實講,90年代初,深圳已出現大量麻辣燙的小店,之後陸續出現的乾鍋及麻辣火鍋,都是成行成市,香港不是沒有,但店主往往怕痕又怕痛,自作聰明,減辣之餘又改東改西,變得不倫不類。
以益力多加入荔枝水、雪碧及荔枝肉,清甜冰凍,用來解辣一流。
令人想起紅油抄手,辣度只是一般,反而雲吞皮薄滑溜,不錯。
大量的椒粒及辣油蓋過雞面,用的是雞髀位,肉質依然嫩滑,但雞味都給蓋過了。
完全給辣椒粉蓋過,咬落香脆,又有辛勁,用啱呷啤酒時食。
由於生菜有減辣的作用,所以先後order了好幾次,用來包裹辣肉碎是啱啱好,外層清爽而內裡辛辣。
整晚菜色中,辣度最澎湃的一道菜,奉勸一句,吃之前把沾上蝦身的多餘物掃走,還是可以接受的,論質地,蝦肉仍保留了爽彈口感,喜歡勁辣的朋友真是一個上佳選擇。
其實即是水煮魚,用的是桂花魚,望見鍋面大量的辣油及乾椒,賣相相當對辦,魚片燙得細緻嫩滑,但個人最喜歡的,還是置底的紅薯粉,煙韌彈滑,沾了辣汁更是香麻入味,超好味。
又是一道超熱氣出品,未放入口已感到一陣辣氣,外層佈滿了辣粉,啖啖肉時,可以汗流浹背,真過癮。
老實講,係香港暫時未食到令人滿意的出品,味道雖然不錯,幾香口,但每次都是略嫌未夠乾身,花多點時間去乾煸吧!
比起前幾道菜,可說是BB辣,麵條蘸滿了麻醬,可口惹味。
吃太多辣,還是來點甜品中和一下,但高力豆沙欠了混圓的賣相,砂糖灑得不夠平均,個人還是喜歡土瓜灣老店美華的出品。
算是改良版吧!因為外屠不太脆口,而且配上抹茶雪糕,有點怪怪的。
整體而言,甜品還是有改進的空間,但在辣度上已經摒棄香港人口味的包袱,跟內地是不遑多讓,而賣相感覺上偏向外國人的角度,或許是在辣界殺出血路的成功因素。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