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0-11-09
13 瀏覽
我是個不嗜甜者。準確一點,在鹹與甜之間,我總是選擇前者。理由很簡單:鹹,給你溫飽,是需求!甜,則如愛情,有的固然享受,沒有亦無傷大雅。是以甚少前往專門店購買蛋糕甜點。今天要打破慣例。前一陣子在尖沙嘴 K11 的銀座梅林與一眾舊同事飯聚,見小店有人排隊,其中一位即說嘗過一回 Crème Brulée,大讚其水準與星級酒店無異!深知我不嗜甜,又說:「對你來說也許太甜了。」語氣竟不無遺憾!反倒讓我心癢起來 。在維基百科找 Crème Brulée 條目,原來這甜品已面世數百年:"The exact origins of this dish are unknown; the earliest known reference to it is in François Massialot's 1691 cookbook, and the French name was used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book, but the 1731 edition of Massialot's Cuisinier roial et bourgeois chang
今天要打破慣例。
前一陣子在尖沙嘴 K11 的銀座梅林與一眾舊同事飯聚,見小店有人排隊,其中一位即說嘗過一回 Crème Brulée,大讚其水準與星級酒店無異!深知我不嗜甜,又說:「對你來說也許太甜了。」語氣竟不無遺憾!反倒讓我心癢起來 。在維基百科找 Crème Brulée 條目,原來這甜品已面世數百年:
"The exact origins of this dish are unknown; the earliest known reference to it is in François Massialot's 1691 cookbook, and the French name was used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book, but the 1731 edition of Massialot's Cuisinier roial et bourgeois changed the name of the same recipe from "crème brûlée" to "crème anglaise".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the dessert was called "burnt cream" in English. "
聽聞銅鑼灣皇室堡店剛開幕,一心試試分店水準。
還是不改初衷。點了一客享負盛名的 Crème Brulée。盛惠四十大元。
店員自櫃中取出一只如掌心般大的精緻陶瓷砵 (吃完還可以拿走,真好,女孩子最喜歡了 !)。先往蛋面撒點來自法國的黃糖,再用火鎗小心翼翼地烤成焦糖脆皮。呵!那手勢真箇賞心悅目!
不過愛甜的人有福了!
延伸閱讀
相比 Crème brulee,我更愛自家製 Panna Cotta。這是我的配方,願與網友分享。好東西,其實不假外求:
成本 & 份量:
約三十元,可做四小杯
材料:
日高北海道 3.6 牛奶 250 毫升、雲呢拿枝 1/2 條 (用刀剖半刮籽)、砂糖 2 湯匙、法國 President 淡忌廉 250 毫升、魚膠片 2 片 (每片 2.5 克)
做法:
將牛奶、雲呢拿莢和籽放進小鍋中,以小火煮熱;下砂糖,煮至冒煙即關火,取走雲呢拿莢。加入淡忌廉,再加入已用冰水泡軟並擠乾水分的魚膠片,用打蛋器攪拌至完全溶解。將奶漿過篩傾進容器中,待涼後放冰箱下層冷凍至凝固 (時間視乎容器大小,最少六小時) 即可。
個人心得:
1. 傳統 Panna Cotta 全用忌廉;個人認為太膩,故以半份牛奶代之。
2. 我不嗜甜,因而減少糖量;可隨個人口味調教甜度。
3. 雲呢拿枝成本較貴,可用天然雲呢拿油代替 (份量約 1/8 茶匙)。
4. 凡製作任何奶類甜品,均不建議採用魚膠粉,因其帶輕微腥味。
5. 若煮沸牛奶,凝固時表面易起薄膜,影響成品幼滑度。
6. 冷凍期間須用保鮮紙封好容器,以免 Panna Cotta 吸收冰箱不良氣味。
7. 食用時配搭鮮果 (個人喜愛莓類) 或粟米片,更增風味。
P.S. Panna Cotta 照片容後補上。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