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0-03-06
52 瀏覽
看了食友的介紹,去了皇后街的熟食街市,為的是吃老北京的餃子,可惜竟然貼上「農曆二月初一開市」的告示,既然一場來到,總不能沒有收穫就離去,見老主顧「曾記」還有開門,決意懷緬一番地道的潮式小吃。「曾記」雖然給蔡生的節目賣了一次免費的廣告,但最先介紹的還是一些知味的食友,各式的潮式粿類,由粉團到餡料都十分地道,清蒸及香煎都十分美味,今次回味的,是其當年品嚐過的「粿什」和「炒榚粿」。問好多新一輩的,也不知此兩味是甚麼何方神聖,先說粿什(又有人叫粿汁),可說是一碗飽肚的粉類,其粉條由糯米粉弄成,切成長條塊狀,配料甚多,油豆腐、切料的腩肉、各式豬什和金蒜,最後要提的是其湯底,加了滷水的而成。這粿什的味道確是十分香濃,其粉條雖不算滑溜,略帶咬口也甚有特色,配上腩肉和各式內臟,雖談不上絕頂美味,但確體驗到潮式的地道風味,難怪蔡生說到宿醉初醒時,吃這粿什作一頓特色早餐。另一款炒榚粿更是本人的心水之選,這榚粿幾可肯定是用粘米粉所造,蒸成榚狀後再切條而成,炒的時侯用上豬油,加上大韮菜、雞蛋、菜脯之餘,更用上一個甜醬油作芡汁,看表面似有大量「鑊撈」,但其味甚香,加上帶甜的黑醬油,十分惹味開胃,其粘米榚的特性,
「曾記」雖然給蔡生的節目賣了一次免費的廣告,但最先介紹的還是一些知味的食友,各式的潮式粿類,由粉團到餡料都十分地道,清蒸及香煎都十分美味,今次回味的,是其當年品嚐過的「粿什」和「炒榚粿」。
問好多新一輩的,也不知此兩味是甚麼何方神聖,先說粿什(又有人叫粿汁),可說是一碗飽肚的粉類,其粉條由糯米粉弄成,切成長條塊狀,配料甚多,油豆腐、切料的腩肉、各式豬什和金蒜,最後要提的是其湯底,加了滷水的而成。
這粿什的味道確是十分香濃,其粉條雖不算滑溜,略帶咬口也甚有特色,配上腩肉和各式內臟,雖談不上絕頂美味,但確體驗到潮式的地道風味,難怪蔡生說到宿醉初醒時,吃這粿什作一頓特色早餐。
另一款炒榚粿更是本人的心水之選,這榚粿幾可肯定是用粘米粉所造,蒸成榚狀後再切條而成,炒的時侯用上豬油,加上大韮菜、雞蛋、菜脯之餘,更用上一個甜醬油作芡汁,看表面似有大量「鑊撈」,但其味甚香,加上帶甜的黑醬油,十分惹味開胃,其粘米榚的特性,可說是成沒有蘿蔔絲的「炒蘿蔔榚」,如有豬油渣在內,風味更佳。
兩味總共四十餘元,但這兩款簡單而有特色的小食,吃得甚為滿足。不過可要看顧時間,人家七時餘就要關門,為免阻礙人家休息,唯有快吃快走。這樣的一個檔口仔,賺不了大錢,卻保留一些上世代的食品精粹,值得表揚。下次再來,試其粿品之餘,也想試試其他小吃。
臨走一看,原本整個街市的構思,是想弄成一個小潮洲,集合各傳統的潮食文化,可惜各種原因,多人相繼離場,現在南亞泰越,港式和西式也有,有點違背當初意願了。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