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08-04-24
3 瀏覽
在香港,不容易找有水準的客家菜,因為好的材料難找,而只有在城市的周邊位置,才能找到比較似樣的客家菜,出色的,已很多年未吃過。在雲咸街開了這一間客家菜館,見有評語也普遍不錯,而且經過幾次都見座無虛席,故有興趣來一試。吃中菜,卻是西餐的佈置,十一人圍坐在由四方檯砌成的長長檯,沒有了中餐那種「齊齊起筷」的氣氛,卻要像吃意大利菜般將不用的食物由頭傳到尾,是另一種飲食氣氛,雖然個人而言不太習慣像這裡吃唐餐。要了午市餐牌的幾個選擇,另要了幾味菜,加碟鹹雞,吃午飯來說,應該差不多了。先說鹹雞,這裡的做得肉質幾鞋口,但幸好幾有雞味,雖然以客家鹹雞來說,其實做得不夠火侯,至少也不夠鹹香,始終索價二百元一只的,要求應該可以更多;梅菜扣肉是易做又難做得好的一味,除了廚功,也取決於材料。這裡的肥肉跟廋肉是四六對開,也不是很好的扣肉。肥肉分了給食友,只吃廋的部份,當然味道及口感都遠遜。但最不可以錯過的就是墊底的梅菜,索滿了醬汁,充滿豬油香,單此一味已經可以下兩碗大飯!咕嚕肉只是肉片,也吃出化學品的效果,汁調得過甜,可以忘記;涼瓜芙蓉是蛋白炒涼瓜,幾清淡,而涼瓜夠爽夠苦,好此道者必滿意;煎蛋角是用了上湯浸著的,賣
吃中菜,卻是西餐的佈置,十一人圍坐在由四方檯砌成的長長檯,沒有了中餐那種「齊齊起筷」的氣氛,卻要像吃意大利菜般將不用的食物由頭傳到尾,是另一種飲食氣氛,雖然個人而言不太習慣像這裡吃唐餐。
要了午市餐牌的幾個選擇,另要了幾味菜,加碟鹹雞,吃午飯來說,應該差不多了。
先說鹹雞,這裡的做得肉質幾鞋口,但幸好幾有雞味,雖然以客家鹹雞來說,其實做得不夠火侯,至少也不夠鹹香,始終索價二百元一只的,要求應該可以更多;梅菜扣肉是易做又難做得好的一味,除了廚功,也取決於材料。這裡的肥肉跟廋肉是四六對開,也不是很好的扣肉。肥肉分了給食友,只吃廋的部份,當然味道及口感都遠遜。但最不可以錯過的就是墊底的梅菜,索滿了醬汁,充滿豬油香,單此一味已經可以下兩碗大飯!咕嚕肉只是肉片,也吃出化學品的效果,汁調得過甜,可以忘記;涼瓜芙蓉是蛋白炒涼瓜,幾清淡,而涼瓜夠爽夠苦,好此道者必滿意;煎蛋角是用了上湯浸著的,賣相對辦。可惜跟食友談得太高興了,忘記了吃這一味。
午市餐牌上的幾味,著實是普通得緊。霸爺雞其實是蔥油雞,肉質一般的鞋,連味道也普通,還是如鹹雞般有一點鹹香才較可取;涼瓜牛肉煲就連賣相也欠奉,牛肉如咕嚕肉般,是經疏打粉處理過的,涼瓜反而還更好吃,因為話晒都同豆豉一起煮的;釀豆腐是另一道比較近似客家菜的食物,豆腐是又鞋又實,煮得很差,釀起的豬肉餡是少得可憐,吃過的也都說差;鹹蛋蒸肉餅四四方大大塊,吃起來實實的不夠鬆,味道可是正正常常的﹝話時話,蒸肉餅可以有幾唔正常?﹞;粟米斑塊用上了罐頭甜粟,不見怪。但斑塊是又硬又實的一塊,很多快餐店的也做得比這裡好;
前菜是炸脆卷,甜品是兩片不太甜的西瓜或綠豆沙,反而交到功課。
侍應服務不錯,有禮貌又快手。
埋單每人一百一十,套用食友大衛的一句:「附近應該有更好的選擇。」而好的客家菜呢,還要繼續找尋。
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