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9
9
等級4
2008-05-20 25 瀏覽
續...吃些簡單的蘿蔔丸,清蒸的、與濃物同炆的亦好味,清甜而吸味的個性令它的可塑性更高,切絲與豬肉、冬菇同蒸,內有魚肉傳來的味道,口感極為鬆軟不散,清新而不造作,很好。砵仔豬油飯,配頭抽,飯煮得粒粒分明,軟熟,豬油夠濃,自設燒味部,也是信心保證,愛吃豬油撈的,這小砵絕不可錯過,要再追加時,靚姐話「賣晒」...?聽說是古法釀,未吃過傳統釀豆腐,更不知古法的味兒,肉餡鬆軟,經一煎然後一炆,味道怎麼也不會差,較之釀豆腐,自己是更喜歡炆得入味而甘苦的涼瓜,伴著甘苦湯品,確是消暑名物,可惜吃得太飽,沒留下深刻記憶。尾聲的梅菜扣肉,這味東江菜,在google上打梅菜扣肉,萬篇作法不一的食譜,或用茶去膩,或用油炸成皺沙,說到底要求的是肥瘦得宜的五花腩,肯花功夫去做準備的話,總不會差,是晚的偏瘦,著目點在於其皺沙皮,試過這裡的,先說好說皺沙什麼的!肥脂澎湃的回甘,感動得流淚,震撼!瘦的位置也不差,入味亦沒肉絲掛口的討厭質感,用砵中的豬油汁及梅菜撈飯,在坐的無不驚喜。吃了多未,都是大肉,未見有菜,已近失傳的冬瓜封,廣州師傅說封指「醃漬」,亦有台灣客家人說指「炆」,這味冬瓜封是鮮冬瓜以濃濃肉湯來炆,味不差
更多
續...
吃些簡單的蘿蔔丸,清蒸的、與濃物同炆的亦好味,清甜而吸味的個性令它的可塑性更高,切絲與豬肉、冬菇同蒸,內有魚肉傳來的味道,口感極為鬆軟不散,清新而不造作,很好。
砵仔豬油飯,配頭抽,飯煮得粒粒分明,軟熟,豬油夠濃,自設燒味部,也是信心保證,愛吃豬油撈的,這小砵絕不可錯過,要再追加時,靚姐話「賣晒」...?
聽說是古法釀,未吃過傳統釀豆腐,更不知古法的味兒,肉餡鬆軟,經一煎然後一炆,味道怎麼也不會差,較之釀豆腐,自己是更喜歡炆得入味而甘苦的涼瓜,伴著甘苦湯品,確是消暑名物,可惜吃得太飽,沒留下深刻記憶。

尾聲的梅菜扣肉,這味東江菜,在google上打梅菜扣肉,萬篇作法不一的食譜,或用茶去膩,或用油炸成皺沙,說到底要求的是肥瘦得宜的五花腩,肯花功夫去做準備的話,總不會差,是晚的偏瘦,著目點在於其皺沙皮,試過這裡的,先說好說皺沙什麼的!肥脂澎湃的回甘,感動得流淚,震撼!瘦的位置也不差,入味亦沒肉絲掛口的討厭質感,用砵中的豬油汁及梅菜撈飯,在坐的無不驚喜。
吃了多未,都是大肉,未見有菜,已近失傳的冬瓜封,廣州師傅說封指「醃漬」,亦有台灣客家人說指「炆」,這味冬瓜封是鮮冬瓜以濃濃肉湯來炆,味不差,卻嫌炆得不夠酥糜,若換上濃油濃醬來做,更見客家特色,是日所見,封的說法是後者比較可取。
單尾的老酒煮豬雜,兒時過年定會嗅到老者釀造,醇香無比的老酒煮雞,又嗅到老朋友的味道,大量豬雜滾煮,味不夠強烈,只歎回憶是最美好的。
飽得不得了,敬送的茶果,鹹豬肉餡對味,但米漿皮兒戲,真的很出奇。
吃畢,又想想每天接觸的新味道也不算少,然而,靜靜地想想,那熟識的老酒味、那簡單卻回味的涼瓜黃豆湯、那孩童時吃過的老媽釀涼瓜,當媽媽不再下廚時,稚氣的歲月,不著跡地閃過,回味。
P.S千山萬水,搭車訓過龍到了這裡,不枉此行,謝搞手安排!
煎炆釀豆腐
38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東瓜封
31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蒸蘿蔔丸
27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梅菜扣肉
24 瀏覽
0 讚好
0 留言
(以上食評乃用戶個人意見 , 並不代表OpenRice之觀點。)
張貼
評分
人均消費
$120 (晚餐)
推介美食
煎炆釀豆腐
東瓜封
蒸蘿蔔丸
梅菜扣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