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補涼這個名字街知巷聞,大家都耳熟能詳,是坊間大眾常用的食療。市面上售賣的,藥物組成大同少異,通常都有淮山、蓮子、芡(音欠;有的寫「茨」,音慈)實、圓肉、百合、玉竹、沙參、南杏、薏米。功能潤臟除燥,如感覺唇紅目赤、口乾舌燥、呼吸短促、心情煩燥等,均可煮湯食用,鹹食或甜食均可。
但為何清補涼叫「清補涼」?
「清」,清熱祛濕,有薏米;清心除煩,有蓮子芯;
「補」,健脾補腎,有淮山、蓮子、芡實;補益心脾,有圓肉;
「涼」,涼潤肺胃,有百合、玉竹、沙參、南杏。
雖然中藥店或超級市場均有已配好份量的出售,但應用上其實可以靈活一點。
如腎氣弱夜尿頻的,不妨去掉薏米,以免利水傷腎;
濕重疲倦的,去掉百合玉竹沙參圓肉,以免滋膩礙濕;
濕滯便秘的,拿去蓮子芡實圓肉薏米,以免糞塊更艱澀難行等等。
「加減臨時在變通」,即使是傳統行之有效的食療,還是要配合體質靈活應用。
參考書目
《壼中天地》
《海味乾貨大全》
※上述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