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到观塘探看爹妈,顺道买菜兼吃午餐。虽然裕民坊重建一搞几十年,昔日的旺地被推倒,工程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没有了商舖林立人流兴盛的裕民坊,许多街坊小店便迁移到较上一点的物华街位置。虽然物华街的一段不能获得赔偿重建,但广漠的人潮都迫到这里来,需求大而供应少,生意也愈做愈有。想吃地道美食,这一条街有众多选择:狗仔粉、茶餐厅、冰室、新之食。要再贴地一点,咱们则可沿路直走到协和街去。生于厮长于厮,在观塘区长大的小的,对这遍地痞古旧的横街窄巷就是有一份丝丝的感情。尽管老伴大叫这儿人口老化,商店不能追及时代。不过小的却是甘之如怡,反而在这肮脏地痞的处所发掘出一份弥足珍贵的人情味。协和街由于毗邻多家中学,学生午饭放学最喜欢吃些便价的街头小食,于是车仔面档便应运而生。有趣的是协和街之车仔面档开完一家又一家,在街头相连的舖位,竟屹立著两家不同的店子。分别是「协和车仔美食」与及「一碗」。就装修而言「协和」比较简单,采用传统茶记形式,至于「一碗」则较有心思,灰水泥外墙中有格格方窗,招牌以一大横木匾配以红漆字体,店内的白色瓦砖亦贴有些黑白古著海报,主打怀旧风。台椅以一系列的大圆木桌配胶凳,虽然挤著一堆堆的应该坐得不太舒适,但「一碗」店内的食客却明显比旁边的「协和」多。其实经老妈介绍,一次咱们曾与爹妈品尝过「协和车仔美食」,觉得其出品也是不错,不知何解会输给「一碗」。小的这次本来就想试试新味,作一下比较品评。然而老伴却是个坚守阵地的人,他吃过「协和」觉得不错,便不想冒险试新。由于「一碗」似乎没位,于是咱们便顺理成章地选择「协和」。「协和车仔美食」有不同的格局,入门的左方被透明玻璃的半开放式厨房霸占了,门面变得非常窄长,只能在靠墙的另一边排几张二人餐桌。内进的空间比门口阔,也是以方桌排开,相对大圆席,这样的台椅或许比较舒适,败北处却是当食客座进里头,想出来时便要叫靠走廊的食客站开来让出空间,情况就如飞机上的经济舱一般。看看点餐纸,𩠌菜的款色多不胜数,而一客自选四𩠌车仔面,单点价只是40元有找,这样的性价比,就只有在街坊老区才能做得到。除了油面米线河粉米粉,「协和」还有小的喜爱的红薯粉。小的早两次光顾也忘了点选,这回即使加两元也要试一试。汤底则要招牌麻辣汁再加沙爹汁,总认为食物要混杂多款调味酱料才能更见层次丰富。既然品尝车仔面,当然要试一试厨房手势,小的拣了韮菜水饺、卤水大肠与及柱侯牛腩。至于最爱预制品的老伴则点了红肠、牛丸及鸡翼。其实老伴选的𩠌菜小的在家泡个公仔面再从冰箱里取出食材便大功告成,何需特意出外边吃?不过咸鱼青菜,各其所爱。车仔面与汤底一贯地做得不错,最失望的竟是那些红薯粉。由于厨房只稍稍灼过便出场,薯粉中间的心仍是硬硬的,与小的这个喜欢软饭的家伙背道而驰。下次还是拣回米粉,悭番两蚊。…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