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真是個吃的民族,有云,上至飛鳥,下至走獸昆蟲,凡是背向天的都可拿來食用。除此之外,我們吃,還吃得比別人深入。同是禽畜,別人只吃肉,甚或以骨頭熬湯;我們則物盡其用,裏裏外外,通通皆可入饌。單以豬為論,全身上下都是寶。豬肉就不在話下,各內臟更可成為五花八門的名菜,像在台灣夜市傳來陣陣濃香的麻油腰子,又例如廣東傳統巧手,杏汁豬肺湯;還有客家家常菜,炸大腸,當然少不了集各內臟於大成的潮式豬雜湯。豬的眾多瑰寶中, 我最愛豬大腸,在餐館,不論是香酥濃鮮的九轉大腸,還是外脆內嫰的客家炸大腸,抑或是車仔麵檔的滷水大腸,我總抵擋不了大腸獨有的豐腴之味。你會怕大腸嗎?今天就介紹幾近失傳的街頭炸大腸。或許有朋友會說,炸大腸怎會幾近失傳?任憑一家街頭巷尾小吃店,在魚蛋牛雜旁邊,便有一串串染紅待炸的大腸,只待食客一聲,阿姐便丟到滾油鍋中,炸個幾十秒,立時遞到跟前。吃炸大腸,又有何難?對,小吃店還有炸大腸,不過,以上的炸大腸是贗品,是妖邪之物。那種染色後冷凍,待點後才炸熱的大腸,外皮又油又膩,大腸不嫰之餘,更像橡膠,咬到牙關抖震。我不知道哪時開始,街頭的炸大腸變成這個模樣。我談的街頭炸大腸是另一種。小時候,小吃從不入店,全是手推車在街邊駐紥,炸大腸,永遠是其中的一員。從前的炸大腸,從開檔已經有一盤原條大腸罝於鍋中。那個鍋,是個特製鍋。在半圓深黑鐵鍋中,置了一個鐵架,中間有個圓形開口,注滿了滾油。原條大腸染色後置到鍋中炸香,炸好的大腸放到鐵架上,有客人要來一串,才挑起一條大腸,在砧板上切成小串。一串炸大腸,翻開來,全是功夫細活。清洗大腸已經件極其繁複的事,又要汆水,又要把肥油細心剪除,更要下麵粉沖刷。洗好後,還要套腸,大腸本只是薄薄一層,吃上來臊味不濃,又不夠嚼勁,故要把大腸一層一層地套起來,粗的套幼,套上四五層,才夠甘香。套完腸,又要「上皮」。「上皮」就是在替大腸掃上一層脆漿。大腸要香酥薄脆,靠的是一層脆漿,脆漿以麥芽糖和白醋調和而成,薄薄掃在大腸外層後,要徹底風乾,炸起來才會甘香。看,單是準備功夫就夠煩人,難怪現在已剩下濫竽充數之物。幾年前,在太子始創中心對面有一檔小吃,以牛雜聞名,我卻獨愛其炸大腸,跟小時候在街頭吃到的沒兩樣。每次到旺角,總會先繞道太子,來串炸大腸解饞。一天,小吃店結業,我也找不到從前炸大腸的美味。或許就是緣份,某次途經旺角,想到肥媽小吃店吃串港式滷味,卻發現旁邊多了一家小吃店,賣的也是魚蛋牛雜,不過,吸引我的卻是店前那個又熟悉又陌生的油鍋,鍋中架了幾條像盤龍般的炸大腸。再看一下店員,怎麼這麼眼熟?才發現眼前的新店,就是當天的太子舊店。又過一陣子,這店改名成利強記雞蛋仔,還以為又易手!幸好只是買了個特許經營回來,店前那盤炸大腸依舊不變。揚聲來串炸大腸,阿姐就立時從油鍋中挑一條剛炸好的大腸,置到砧板上,左手拿竹籤,刺着大腸的頂端,看準厚度,右手以小刀一切,一壓,一片大腸就串到竹籤上。來回幾下,再掃上甜醬油,炸大腸就遞到跟前,盛為HK$10。炸大腸皮酥肉嫰,那種冷凍過的完全沒法比擬。咬開,帶點臊味,愈嚼愈香。整條大腸中最美味是腸頭,特別酥,特別脆,如果一串中能吃到一塊腸頭,已教我樂透半天。大腸獨有的羶香,不愛的人視為臭,愛的人視為香。幾下上落,一串就吃光,只剩下縷縷幽香在口中迴盪。心中在想,要多來一串嗎?後記:除了旺角,也在合益泰旁邊的小吃店,發現這種舊式炸大腸。給大家一點小貼士,只要認住那盤置在油鍋邊的炸大腸,如發現其芳蹤,這店的大腸應該不會讓你失望。大腸,本是最髒穢之物,但只要願意花時間和心思,也可成為甘之始飴的小吃。我一直以中國飲食文化為傲。…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