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25-07-20
0 views
在灣仔蘭杜街的轉角處,發達叉燒的紅底白字招牌閃着老香港的市井光芒。推開玻璃門,撲鼻而來的是蜜糖叉燒的焦香與老火湯的醇厚——這間街坊小店,用最地道的港式燒味,寫着一封給味蕾的情書。 **叉燒雙蛋飯**是舌尖上的交響樂。琥珀色的叉燒肥瘦相間,刀鋒劃下時蜜汁從焦脆的「燶邊」滲出,肉質鬆化得近乎纏綿。兩顆太陽蛋如黃金盾牌鋪在飯面,戳破蛋黃的瞬間,與甜豉油、豬油渣在熱飯上交融出經典的「頹飯」靈魂。更驚喜的是附贈的**老火例湯**,湯色渾濁卻清澈見底,一口下去,陳皮、粉葛的甘甜與豬骨的脂香在喉頭打轉,是阿媽煲足三小時的誠意。 **茅台醬油雞燒鵝飯**則展現了港式燒臘的奢華變奏。燒鵝皮脆如薄紙,皮下脂肪早已化作汁水浸潤肉質,蘸上酸梅醬更顯層次;醬油雞則被茅台酒香點睛,肉質滑嫩中帶着酒香餘韻。最妙是墊底的**鵝汁時蔬**,菜心吸飽了燒鵝滴落的精華,鑊氣十足卻不油膩,是老師傅對火候的精准拿捏。 環境是典型的港式「茶記」格局:摺枱膠凳排得密不透風,牆上貼着「冷熱飲加$2」的泛黃告示,收銀臺後方掛着油光發亮的斬料檔。午市時分,伙計用原子筆潦草寫單的沙沙聲、街坊「加底走青」的吆喝聲、還有廚房傳來的鏗鏘鑊
在灣仔蘭杜街的轉角處,發達叉燒的紅底白字招牌閃着老香港的市井光芒。推開玻璃門,撲鼻而來的是蜜糖叉燒的焦香與老火湯的醇厚——這間街坊小店,用最地道的港式燒味,寫着一封給味蕾的情書。
**叉燒雙蛋飯**是舌尖上的交響樂。琥珀色的叉燒肥瘦相間,刀鋒劃下時蜜汁從焦脆的「燶邊」滲出,肉質鬆化得近乎纏綿。兩顆太陽蛋如黃金盾牌鋪在飯面,戳破蛋黃的瞬間,與甜豉油、豬油渣在熱飯上交融出經典的「頹飯」靈魂。更驚喜的是附贈的**老火例湯**,湯色渾濁卻清澈見底,一口下去,陳皮、粉葛的甘甜與豬骨的脂香在喉頭打轉,是阿媽煲足三小時的誠意。
**茅台醬油雞燒鵝飯**則展現了港式燒臘的奢華變奏。燒鵝皮脆如薄紙,皮下脂肪早已化作汁水浸潤肉質,蘸上酸梅醬更顯層次;醬油雞則被茅台酒香點睛,肉質滑嫩中帶着酒香餘韻。最妙是墊底的**鵝汁時蔬**,菜心吸飽了燒鵝滴落的精華,鑊氣十足卻不油膩,是老師傅對火候的精准拿捏。
環境是典型的港式「茶記」格局:摺枱膠凳排得密不透風,牆上貼着「冷熱飲加$2」的泛黃告示,收銀臺後方掛着油光發亮的斬料檔。午市時分,伙計用原子筆潦草寫單的沙沙聲、街坊「加底走青」的吆喝聲、還有廚房傳來的鏗鏘鑊鏟聲,交織成最生動的市井交響曲。經理穿梭其間,時而用潮州話朝廚房喊單,時而替阿婆打包外賣——這種粗獷中的溫情,正是香港草根飲食文化的精髓。
人均百元的消費,換來的不只是飽足,更是一段濃縮的香港記憶。當叉燒的蜜糖香混着茶餐廳的奶茶澀味鑽入鼻腔時,你會明白:這份油膩膩的溫暖,才是灣仔街頭最真實的米其林。
0 views
0 likes
0 comment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