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17-03-25
7797 views
看過一幅有心思也發人深省的圖片,我們成長是循環,小時候父母抱著我們,漸長大後,我們開始學識走路,步伐加快,但父母開始走慢了,長大岀來工作,是時候到我們回報父母,偶而陪他們岀街走走,上茶樓飲啖茶食個包。小時候上茶樓,眾人圍著圓枱,點心姨姨推著點心車在身旁大叫,也會派代表到酒樓中庭拿些煎炸點心。時代不斷變化,點心不再只跟"傳統"為伴,近幾年開始多了新式點心餐店岀現,舊式點心變化成有特色又可愛。 圓枱在我們文化中代表團圓,茶樓也基本是圓枱的,人大了經常懶得跟家人親戚上茶樓; 新式點心店變成方枱,但反而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能為後生的產生同屋企人飲茶的動力,說起來也幾搞笑。飲茶午市很多人的,我很早以前就book了星期六下午11時半的枱,因為不用等位了。餐廳環境時尚,廚房是半開放式的,我們可以隨時看到點心師傅製作點心,整包子,廚房上掛上小鳥籠作裝飾也好,也是他們其中一款"鴨吞鳳梨"奉桌的"碟"。店員均是有活力的年輕人,制服不是死板的中山服,而是黑色T-shirt配牛仔布圍裙,後面還印上"Happy to Help"字樣。送上點餐紙,食物大致有點包類點心,小炒,粉麵及湯。另有一張是甜品紙。 分開印刷
小時候上茶樓,眾人圍著圓枱,點心姨姨推著點心車在身旁大叫,也會派代表到酒樓中庭拿些煎炸點心。
飲茶午市很多人的,我很早以前就book了星期六下午11時半的枱,因為不用等位了。
但可能由細細個對叉燒包的印象,其山形的包身外皮不像奶皇包般平滑,而是粗糙raw一些。 總感覺傳統的咬下口感較好,而且一般茶樓的叉燒包均是大大件的,吃一個就頂到少少肚,但這兒的則是小巧的骰的,吃罷未會有飽足感,價錢也不平宜,味道也未到令人有驚艷的地步,十幾蚊可以食飽肚,同$50蚊一籠食唔飽但可以睇飽嘅,容許我現實點,我會選擇前者。
整體來說,自已幾愛飲茶的"睇住流奶", 因味道甜甜的,入口很順,加上造型精緻,很合愛甜的孩子味,來到這兒切勿錯過。
燒賣表要也比平常的茶樓來得豪氣,上高的蟹籽比一般的三幾粒多很多(見過最差的用紅蘿蔔粒代替....),有些更傾則到燒賣2側。
下邊的豬肉肥膏比例不會過多,豬肉也新鮮,不會有雪味。 吃下口感不鬆散,整個燒賣也夠結實。
整體來說,燒賣做得不錯,但說味道有令人驚艷嗎? 我的答案是沒有。 是很快就會令人遺忘的味道(所以我很勤力的想快快岀文).
食味方面,蝦爽口新鮮,唯嫌腸粉米香不濃,豉油也沒有在傳統點心茶樓或是茶檔的甜豉油般的勾魂。
整體來說,鮮蝦蒸腸以賣相取勝,$59的價大抵可以在一般的店裏,齋吃腸粉吃飽吧?
飲茶用上這煮法,但用上鎮江醋煮製,西式的點子,中式的食材,製成這"舉手雞花 "。
雞翼向來受大人細路愛戴,起了骨煮成,入口啖啖肉,更讓人愛上加愛,若一家來,點這個菜也不錯。
名字特別,其實即是咸魚雞粒炒飯,至於"赤"字則是用來表達這炒飯是紫紅色的,顏色是用了紅菜頭汁,令炒飯變得十分創眼。
吃下,可能因米飯加了紅菜頭汁,加下一點也不油膩,不會令人吃得滿油。 飯炒得粒粒分明,乾爽但不乾淨。
第一round 點的食物吃光了,於是再度問店員拿了餐牌,問舅父舅母還有沒有想再試試的菜式。
經商量一會後,眾人決定點一組小吃併盤(於A組選2款,B組選一款)
A組方面,我們選了皮蛋豆腐及七彩茄子。
吃下,茄子軟身,味道不濃,帶微微醬油咸香,輕微不嗆的辣感,整體來說,味道正常,沒有甚麼好或不好。
流口水雞: 口水雞用矮身玻璃碗裝著,裏頭滿是紅紅橙橙的辣椒辣油,麻辣香飄著,愛辣的我單看已經真。流口水。
雞肉雖是主角,旁邊的料頭也絕不容忽視!
內有經油爆香的辣椒,青瓜粒,花生,蓮藕。
吃罷咸食,記得剛才店員曾送過桌的甜品餐單,由我作客,是次是新年後之茶聚,那就要好頭好尾,於是提議大家再點客甜品吃吃。
甜品併盤$89(A: 木糠綠茶+棉花雲; B: 脆爆甜心)
像小食拼盤一樣,甜品併盤一樣分了A,B 兩區,A區選一款,主要是棉花雲系列甜品。 B區選2款,值得留意,份量會成每款2件。
木糠綠茶+棉花雲: 藍色的棉花雲,下邊是木糠綠茶。
棉花雲跟一般在遊藝會買到的棉花糖沒甚分別。
木糠綠茶跟傳統的木糠布甸在味道跟口咸也有分別,木糠綠茶用了oreo餅乾取代瑪利餅。 傳統的木糠布甸口感是creamy綿腍的,而這兒的木糠綠茶口感是像啫喱的滑身,估計因單用了牛奶跟魚膠粉,未像傳統的用上wipping cream 製作。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