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review
2016-09-26
2087 views
自命好懷舊、掌故的我,連進教圍 (老實,連這條街我也從未聽聞,只是稍為去過旁邊的日月星街) 這綠色鐵皮檔都未造訪過,第一個要拆的「招牌」該是我自己!得知這小店,還是通過免費報的食家專欄:說到這兒的湯麵,其上竟是現炒的青椒洋蔥牛肉,誇張到呢!如此的架勢和誠意,叫我和同伴不動身不可了。革命總是不會一步到位的,這趟尋「檔」旅程也是。誤信OR資料,選了個假日過去;「懶叻」走了條樓梯、上氣不接下氣的,迎上我們的竟是緊閉的店門。但原來從太古三期的自動電梯,可以輕鬆到達而不需走上走落的。總算有些少收穫!之後某天,預定到這附近開會,便約好同伴再到此尋味。中午還差一些才到,店內店外還是人潮不多,但不消一會便熱絡起來了。食客都像「熟頭熟路」的,但最特別的是,幫趁的都是白恤衫、打領帶,或是一套suit的中層以上白領族,更不乏「華洋雜處」的聯群結隊。這本身就已是一個奇景了:你能想像到蘇豪食晏的上班族profile,會來鐵皮檔吃飯,還要坐露天的嗎 (畢竟這「露天」是無遮無掩、跟classy的茶座可謂大異其趣)?還有,同伴過後再夥同事光顧,更遇到才子「甘仔」甘國亮,在此邊閱報邊吃飯!來此吃個碟頭飯,竟會有種附庸風
革命總是不會一步到位的,這趟尋「檔」旅程也是。誤信OR資料,選了個假日過去;「懶叻」走了條樓梯、上氣不接下氣的,迎上我們的竟是緊閉的店門。但原來從太古三期的自動電梯,可以輕鬆到達而不需走上走落的。總算有些少收穫!
之後某天,預定到這附近開會,便約好同伴再到此尋味。中午還差一些才到,店內店外還是人潮不多,但不消一會便熱絡起來了。食客都像「熟頭熟路」的,但最特別的是,幫趁的都是白恤衫、打領帶,或是一套suit的中層以上白領族,更不乏「華洋雜處」的聯群結隊。這本身就已是一個奇景了:你能想像到蘇豪食晏的上班族profile,會來鐵皮檔吃飯,還要坐露天的嗎 (畢竟這「露天」是無遮無掩、跟classy的茶座可謂大異其趣)?還有,同伴過後再夥同事光顧,更遇到才子「甘仔」甘國亮,在此邊閱報邊吃飯!來此吃個碟頭飯,竟會有種附庸風雅之感,真是特別。
我還以為「粒粒豬扒飯」是指把豬扒切成粒狀,一上桌時便笑自己諗多咗了;原來「粒粒」還「粒粒」,豬扒還豬扒。「粒粒」其實很簡單樸實,是菜脯肉碎炒豆角粒,而做法上也很貼地,不過對於這兒的食客,這種家裡的滋味是撾心的美味。但有些顧客吃光了豬扒、卻碰也不碰「粒粒」,那為何不乾脆叫碟豬扒飯。話時話,這裡的豬扒不算很突出,我倆的共同心水是現時已演變為超級人龍店的上環波記。
粒粒豬扒飯
160 views
0 likes
0 comments
家鄉炒飯
148 views
0 likes
0 comments
奶茶
53 views
0 likes
0 comments
Other Info. :
這趟光顧,為我的「綠檔集郵」添了個新印仔:原來在港島區,除了中環結志街的撈丁、歌賦街的蕃茄 (膏) 麵、大坑的茶檔,還有這兒。(上環太平山街的街角小店也接近了,只是欠了個鐵皮檔 ...)
(The above review is the personal opinion of a user which does not represent OpenRice's point of view.)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