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
4
北角鸡蛋仔,一向主打名星效应。加上小妹都系鸡蛋仔既爱好者,立誓要吃尽全世界既鸡蛋仔 (无浮夸)。今日同妈妈行过元朗康乐路,见到一间细细既店舖叫做「北角鸡蛋仔」。心情即刻好兴奋,因为有我最爱既「鸡蛋仔」。二话不说,拉住老妈子去排队。因为都系即叫即整既,所以时间都有几长嫁,但当你吃到之后,就一定会觉得排队付出既时间系好值得嫁。佢既鸡蛋仔好实在,而且又好结实。因为一口咬落,就有满满既「鸡蛋肉」隐藏系香脆既外围。而且「鸡蛋肉」系有少少软心既感觉,并唔可以讲得上系一个蛋糕,应该系用「拥有软心设计的蛋糕」。虽然佢既价钱比较贵 (hk$15),但系佢一底既份量大得惊人,已经吃唔停口,但系都仲有好多系个袋度。所以选择买一底同妈妈分享系明智之举。
继续阅读
提到鸡蛋仔, 绝对是儿时回忆, 记得幼时拖著爸妈的手, 嚷著要吃, 最后奸计得逞, 换来一底三人分甘同味, 场面一片温馨。 廿多年后, 身价涨至两倍多, 但仍是受欢迎的街头小吃, 有时逛过街后, 口有点淡淡的, 要得到一刻的甜意真不是难事。 数年前只得北角总店时, 总会特意「顺道」过去, 只见档前围著不少人, 用上四个电炉侍侯, 有种无形的吸引力。 短短数年间, 业务扩展很快, 进占不少要区, 刚巧在我常出没的地区, 都发现到它的影踪。以$13/底来说, 已是合理的价位, 略嫌成品未有诱人的焦黄色, 看起来偏淡, 是完整的一大块, 很挺身光滑, 没有明显的凹陷, 每粒之间都有块薄脆相连, 随手拿起一粒放进口中, 外边没沾到湿气, 仍很干爽, 蛋浆没填得满满的, 略嫌有点空洞的感觉, 但未至于轻飘飘只得空壳, 吃起来偏脆口, 我反喜欢带点软绵像松糕, 尝到蛋香, 没被过浓的香油味盖过, 自然实在, 但说不上十分香浓。 回忆总是美好的, 始终再遇不到初次时尝到那半脆半柔软的甜美感, 看来要再物色别的档子好了, 毕竟怀念那情景之余也想再尝出美味来。
继续阅读
呢间店日日都有好多人捧场,昨日咁o岩行过就谂住试一试。一望望店内格局,店外十多个客,只由店内两位女工主理,由收钱/整鸡蛋仔/整夹饼都差不多由一人完成。心想老板真系识揾到尽。整鸡蛋仔过程差唔多倒完浆就唔理,八分钟后开炉攞饼就算,浆料份量、平均度也没有细心调控,突然觉得呢间店应该好极有限。隔离街卖九蚊一底,少少贵,呢间贵倍半,13蚊底,好贵。 心想,你卖咁贵都有人买,姑且试一试,睇下你有咩独门秘方。焗完,拿上手,先食边边的蛋仔,真的如我所料,料落得不平均,没有传媒所吹捧的半浆状态,得个壳。食多几粒,食中间,电炉火力过猛,外层硬崩崩之余,刮口,有㶶味,应该系过份僵守「8分钟守则」(该店标榜即叫即整,每个焗8分钟)的恶果。所以做生意过份扩张,唔谂细节,真系会造坏个名。食中间的蛋仔,因为电炉火力过猛,也食不出半浆状态,我开始怀念隔离街的9蚊底鸡蛋仔。最后,我唔明点解个袋要通「lon」,因为热气散得好快,搞到个鸡蛋仔好快冻,食到下半部,整个蛋仔已经冻冰了。连锁式扩张系好事,不过我相信老板当初都是靠「心机和品质」而出名的。只是过份扩张,唔谂细节,忽略了当初的「心机和品质」,舍本逐末,只会令生意渐渐走上未路。仲要卖成13蚊一底,又贵又唔抵。
继续阅读
北角同尖沙咀店成日排长龙,见到元朗店唔驶点等于是一试。鸡蛋仔,蛋味唔够,但系就外脆耐软,起码食落唔系一口粉桨嘅感觉,比较一般嘅鸡蛋仔店都算唔错,但系都系觉得北角店好D。夹饼,好OK。热辣辣,牛油香,花生酱毫不吝惜,吃完非常满足,不过一个人吃会太heavy.
继续阅读
下午行过见利强记无人,又有d肚饿. 所以就买左一抵鸡蛋仔, 谂住佢叫得什么北角鸡蛋仔, 点知...脆脆地,但,无晒蛋味,淡到乜味道都无, 唔怪得无人排队~~~(鱼肉烧卖仲多人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