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節、父親節將至,你準備如何向爸媽表達謝意呢?不少人都會特意請父母食飯,食物質素固然重要,但飲食健康亦不可忽視。多菜少肉是法則,惟我們亦可多花心思為家人選擇環保健康菜式,避免進食對環境構成破壞的食材,頌親恩的同時積福惜地球。其中,不吃魚翅是綠色飲宴的關鍵一步,並可選擇環保海鮮,讓海洋生生不息。
中國人進食魚翅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以下記載:「古曰鮫,今曰沙,是一類而有數種也,東南近海諸郡皆有之。形並似魚,青目赤頰,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由此可見,南方人把魚翅視為上好食材。一般相信,魚翅自清代開始普及。時至今日,鮑參翅肚已被追捧為名貴海味,更被視為高級飲宴的食材。
過去數十年,鯊魚受過度捕撈威脅,野外數量正急促下降。鯊魚並不如其他魚類般生育眾多,他們更是遲熟的一群,有些品種於十多歲才達致性成熟,而懷孕期又與人類相約。很多鯊魚未及成為父母前,都已被化作魚翅了。鯊魚在海洋食物鏈中擔演重要角色,食物鏈一旦失衡,惡果將難以預料,所以我們必須拒食魚翅,令鯊魚族群有喘息、成長及生育的機會。
© Andy Cornish / WWF
與長輩親朋聚首,主要想分享快樂,並透過食物向長輩致謝。拒食魚翅,我們仍有很多環保海鮮選擇。環保海鮮意指其數量穩定、捕撈或養殖時對環境帶來較少影響,能夠可持續發展的海鮮。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針對港人經常食用的70多種海鮮,作出「可持續性」的評核,並分為「紅色-避免」、「黃色-想清楚」,以及「綠色-建議」三個類別。「綠色-建議」及「黃色-想清楚」類別的海鮮都是較環保的選擇。舉例如香港室內養殖的龍躉、中國或日本養殖的帶子,以及來自加拿大或美國、在野外捕撈的波士頓龍蝦等,都屬環保海鮮。
© Gloria Lai
值得留意的是,養殖海鮮不一定是環保之選,因為牠們的幼苗有機會從野外捕撈所得,而規劃或飼養不當更會破壞周邊環境,如被列為避免項目的鰻魚,野外數量已面臨嚴重絕種威脅。另外,部份東南亞地區的養蝦戶更會夷平重要的紅樹林濕地,興建養蝦場。想了解海鮮是否環保,可瀏覽本會網頁,或直接下載海鮮選擇指引手機程式,掌握最新資訊。
母親節和父親節選購食用環保海鮮,食得健康之餘,更可為家人及海洋積福!
※上述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